幸福里的消费业态晚霞中的幸福里
傍晚的崇州重庆路沿线,在白头镇大雨村一片川西林盘的上空,五颜六色的灯光和音乐声划破了宁静:一湾湖水的岸边,一个个白色帐篷式的滨湖火锅包间,早已是觥筹交错,充满了川西坝子独有的火锅香味;在竹林、菜畦间,孩子们在菜地里、小径上,追逐嬉戏,玩得不亦乐乎。
这里是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的鲜道·幸福里,7月上旬召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动员会暨西控工作推进会将首个参观点位选址于此,并提出了要在川西林盘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提高引人、聚流、活商的作用的发展思路。位于西控核心区域的崇州市,充分运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塑造以林盘为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遵循“一个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理念,以优美环境聚人聚商聚业,把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为农民增收实效。其中,白头镇大雨村实施的“幸福里”林盘项目就是杰出代表。
破题
生动诠释川西林盘的“留”与“再造”途径
虽然每天来鲜道·幸福里打卡的游客一拨又一拨,但林盘却不失清幽宁静。“在这里,可以探秘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林盘,看到川西林盘蝶变的生动演绎。”一位游客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生态系统形式。林盘集合了生产生活功能,拥有树林、田地、河湖等原生自然资源,传承了天府农耕文明与巴蜀民俗文化,被誉为“陆地绿岛”。
之前出台的《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所有林盘在充分遵循“植绿筑景、引商成势、产业聚人”理念基础上,深度挖掘绿道、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生活价值和生产价值,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拆迁原有建筑遗迹的原则,通过动员群众进行原址重建、原屋修缮、原貌修复实施林盘打造,让田园、竹林、宅院、溪流和谐交融,生态、生产、生活功能有机集成,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崇州市在大雨村的发展中,坚持规划先行,向大雨村派驻经济专员,靠前指导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编制和项目策划实施。全面梳理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历史遗迹、人文民俗等资源,建立集体资源资产清单。遵循“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原则,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整治,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保护乡村形态,传承乡愁记忆。
依托川西林盘自然生态美学人文价值,鲜道·幸福里将餐饮与音乐融合,引进成都伽地社区音乐厅资源,打造集音乐盛宴、音乐咖吧、音浪火锅、灯光音乐秀、乐享悦舍民宿、米酒清吧等特色消费场景。项目联动精品林盘打造,带动了周边稻田小龙虾种养、民宿、烧烤、餐饮等新兴业态发展。
川西林盘的“再造”,在鲜道·幸福里得到了探索和论证。当地呈“五扁四院三沟”布局,现存川西林盘20个。当地通过“宜居宜业、产业联动、持续发展”思路,传承弘扬耕读文化,依托道明竹博小镇,打造出幸福里、读书台、高世扬老宅、旅游新村4个景区。形成兼具农事体验、美食餐饮、休闲民宿等都市农业功能和宜人宜居品质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
探路
一个林盘培育出一家规上服务业企业的实践
作为曾经的相对贫困村,大雨村尝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甜头:以林盘为依托,打造出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鲜道·幸福里,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让村民们的首次分红近在咫尺。
当地通过组建大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林盘内的旅游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笔者了解到,落实到操作阶段,就是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和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设施设备及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赋能合作社,同时吸引了以现金、耕地和林地使用权、闲置房屋等入股,并深化“补贴改投资”机制改革,争取到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等专项资金万元,运用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机制,把财政补贴资金量化为股份投资。
经济合作社的探索,让当地盘活了闲置宅基地、闲置用房和闲置集体建设用地,依托“产业+文旅”“产业+服务”等模式,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通过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林盘经济产生的成效吸引了敏锐的投资者。在外打拼30多年的村民高发敏是一名餐饮从业者,“能够回乡干一番事业,我当然是乐意的。”
高发敏回乡时,又拉上了同村人杨剑飞。杨剑飞在外从事了多年的传媒和音乐产业工作,“我可以把我的优势和资源导入到这个项目中。”
“合伙人”制度能不能成功,利益分配机制是关键。采取“保底承租、二次分红”社企合作模式,鲜道·幸福里保底营收万元,合作社约定分红20万元,在此基础上营收每超过万元,合作社再分红5万元。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7月末即达成万元的营收基数,截至10月15日营收已达到1万元,预计年底有望突破万元,集体经济组织预计分红万元以上。
合作社分得红利后,集体经济组织对分红所产生的收益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立“”分配机制:“3”成收益作为农田资源激励股,用于资源入股群众的分红;“3”成收益作为资金激励股,用于现金入股群众的分红;“2”成收益作为项目实施运营管理费用,用于合作社理监事会、会计、出纳等人员工资和其他运营管理费用;“1”成收益计提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公积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和壮大村集体经济;“1”成收益作为公益金,主要用于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环境维护等支出。
在很多业内专家学者看来,通过引入企业以“折资入股+社员筹资+项目补助”方式,幸福里的模式化解“谁来带动”“如何投资”等问题,确立“一个林盘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定位。根据最新的统计显示,当地已经实现万元营收目标,同时给村集体带来万元收入、带动人就地就近就业,形成“”带农益农机制。利用人气、发现商机,依托亩稻虾养殖基地、亩粮油大田景观等资源,实施“一户一个致富项目”行动,一户一策帮助农户设计稻田小龙虾种养、亲子游、民宿、咖吧等新业态项目,走共同富裕之路,形成了以宜居乡村聚人、聚商、聚业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鲜道·幸福里的实践,最大的亮点在哪里?白头镇党委主要负责人道出了自己的思考,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发掘川西林盘自然生态美学人文价值,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出“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培育出一家规上服务业企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据悉,“幸福里”经验已在崇州推广深化,通过“片区开发、整体招商、一体运营”对48个具备开发价值的特色林盘植入新兴消费业态,打造出天府竹博小镇、川派盆景小镇等5个林盘规上服务业企业。
承载
乡村振兴战略在川西林盘蝶变中的多重探索
成都市发改委提供的一份专报中,对鲜道·幸福里的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在川西平原的落地、产业功能区体制创新和川西林盘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走在前列。日前,笔者多次走进崇州市,对其进行了探寻。
探索“功能区党工委直管社区”新体制打造经济特区。大雨村作为试点村围绕主导产业成立产业链党支部主抓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功能区党工委向产业链党支部派驻经济专员直管产业链党支部,把管委会抓经济工作的职能延伸到村社区,最终实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探索BOD(build-operate-distribution)模式实现川西林盘生态价值转换。依托国际竹博小镇资源禀赋,吸引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项目补助等“合作共建”幸福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由专业团队“独立经营”,科学划定利益平衡点(营收万元)实行“保底分红+二次分红”,实现恒产者恒心。
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五种模式做好要素保障。在新经济新业态的引育实践中,探索出“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入股、就近修建安置房零星腾退、有偿退出、拆院并院”5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模式。
年底,成都市发改委启动生态价值核算重大课题,从“川西林盘”这一具有成都特色的生态资源进行破题,“希望通过解剖川西林盘这只‘麻雀’,建立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技术体系,为推动川西林盘绿色发展和价值转化奠定理论基础。”白头镇党委认为,幸福里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可以作为一个“标本”。
除此之外,白头镇党委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明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遵循“先策划后规划、不设计不建设”的原则,在大雨村布局特色餐饮区、特色民宿区、观光体验区、文创休闲区、高世扬院士纪念馆区,为村庄建设和项目招引指明方向、区域和重点。建立项目评价机制,村支两委、驻村经济专员组成评价小组,按照文化契合度、产业黏合度、资源兼容度、生态容忍度、环境相融度、内容丰富度、市场响应度、原住民参与度“八个维度”,对招引项目进行评价,不符合需求的项目“一票否决”,确保项目高质量引进、业态合理化布局。
笔者手记作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鲜道·幸福里”不仅回答了川西林盘为何要留,如何留的问题,更是以打造乡村旅游消费新空间为主要路径,将林盘作为企业化经营理念的承载平台,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方式,打造了优美环境、发展了兴旺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道路上群众的“幸福里”,为成都平原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疫情期间农业生产服务指南
扫码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sw/7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