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科研院所
4所高校
5个社会组织
3家媒体
6个相关部门和社区代表
……
一起从多角度,和同一角度的不同维度
探讨成都平源淡水资源健康现状
由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保护国际基金会、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学术研讨会”于年6月26、27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多部门、不同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和社区代表参与本次研讨。
后期统计发现,在本次研讨会所有报告和与议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水生态”次,“水健康”次,“健康评估”85次,具体到方法,“生态修复”出现21次,另有生态系统、湿地、涵养林、节水等与水有关的高频词。
图片来自主题报告《淡水生态健康及修复实践探索》/袁兴中
成都平原有多少淡水可用?
成都的污水处理科学吗?
十四五规划中成都关于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几乎在每一个报告中,都不约而同提到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的水生态破坏,也提到或提出了目前的修复方法,从规划到实践,都是生态修复。
15位专家与学者,现场分享的15场报告讲解,4次议题讨论和1次综合分组讨论,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如何,未来有何规划,且听他们说:
Part1。『开幕致辞』
时间:.06.:00-9:30
罗彬/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院长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所长陶红群/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唐亚/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建环学院教授、博导张诚/保护国际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
…………………
Part2。
『主题报告』
时间:.06.:30-12:30
主持:尹春涛
保护国际基金会四川办主任
主题:『过程、格局,岷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变化、评估与展望』
主讲:陈维果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
原四川省环境保护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
数据显示,岷江在过去55年中,全流域平均水量呈下降趋势,上游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且极端降水频率较高,下游容易出现洪旱急转现象。
陈维果教授认为,水质的变化是人为的结果,阶段性的驱动力和压力都可以对应到一个经济发展与规划的具体时期,“十三五”期间,岷江水质已经迎来根本性好转。
“十三五”期间岷江水环境质量变化
达标与否、怎样达标,都需要用到一些评估工具。本次报告中给出四川省环规院所用的淡水生态评估工具与陈维果老师对评估体系的建议:河流生态评估要考虑具体的地理地质情况,水质的指数和生物的完整性都是主要评估维度。以对四川宝兴湖的测评为例,水电站密度高,各电站之间的间隔河段里长短,各河段之间生态评估可能需要用不同标准。
人类生存空间与生物栖息空间共存
陈维果老师认为各评估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找到评估的解题方案:先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从水质指数和生物完整性等多方向找出评估指标,根据指标指数分出级别,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格局支撑平台,给予各部门一个评估参考,以便于对淡水流域的生态基流作出调整。
此外,评价目的与指向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陈维果教授同时提出疑问,目前以人为中心的淡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视角,其实是对淡水生态系统的效用评估,以定量的技术、数据的量化来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这是否全面?在系统评估中,是否可以不仅有专家的研究,还应该引入公众社区对于河流健康的体验,同时以社会学角度,引入生命价值、生命情感的思考。
主题:『淡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修复实践探索』
主讲:袁兴中
重庆大学教授
-年间,袁兴中教授团队优化国家环保部的《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和国家水利部发布的河流健康评估体系两种评估方式,在重庆市四个流域:东河流域、壁北河流域、梁滩河流域、盘溪河流域进行中心流域及河流健康的评估,在河岸带间隔取样,通过解析流域的水质物理结构、水质生物等状况,给予系统分析,再反馈到指标体系,调整出适合重庆实际的流域健康的评估指标体系。
以重庆盘溪河为例,盘溪河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被严重影响的河流,曾经黑臭水体严重,在高度局限的城市环境中,在没办法拓宽河道的状况下,调研团队将水域河岸生态指标融合到评价体系中,甄别和量化更为重要的指标,在此过程中,团队由流域评估过渡到流域修复,提出河岸带“清水绿岸”生态修复的设想,袁教授以多个案例呈现”清水绿岸“河岸生态修复,河岸带小微湿地网络是河岸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山地梯塘小微湿地
以海南省南渡江五源河为例,在已经完成“去弯取直”的五源河两岸做生态修复,通过硬化河岸做跨越界面的生态设计,河漫滩生命综合体设计,河漫到沼泽、河漫到洼地、河漫到水塘等等形成河流与湿地的复合体设计,根据功能类型和鸟类栖居环境要求设计相应不同高层的植物种类、植物群落配置,最终让河流从上游到下游的蜿蜒特征和河岸植被的连续性得到非常好的恢复。
五源河生态修复之前
五源河生态修复之后
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水岸设计可以作为湖泊水岸的代表作品。
兴隆湖作为一个巨大的城市水体,原水岸人工化、园林化的痕迹较明显,入湖的河流,水质、泥沙的含量都不太令人满意。年8月洪水之后设计改造,将小微湿地引入整个岸线区域,从湖底到水体到近岸水域,到湖岸线的湿地,不同水深有不同地形设计,有岛屿系列的构建,使兴隆湖水体呈现城市与湿地、生态与艺术交相辉映的展现。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还是修复之中,但是兴隆湖的水质变化非常明显,而且不同水深地形的设计,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主题:『成都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研究』
主讲:文宇立
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至今,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县级的四级规划体系。依法的要求和实际的淡水健康状况,如果说十三五期间仍然处于水污染防治阶段,那么十四五期间,治污仍然是主要任务,但是全国上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已经全面转向水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水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十四五”的规划的指导性意见。
国家重要水体控制单元,全国大概划了个,成都涉及到5个。特许范围全国划了个,成都一共涉及16个。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国家战略中,成都是长江经济带中上游龙头城市、生态第一道屏障,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这些决策部署,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做成都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有八个字的核心要义:”一点两线,三水统筹”:一是要构建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推进的格局,同时也要紧抓污染减排,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sw/7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