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尿也没有那么难嘛!”今天查房时,一个患者家属说道。
“万事开头难,学会了自然觉得简单”我回答道,其实在一旁观察她的操作还是有些问题的,但最终还是达到了目的,她学会间歇导尿为其母亲导出清亮尿液约ml。建议患者及家属一定要消除恐惧或者怕麻烦的心理,一旦成功操作几次后,你就会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无论小孩还是老年人,都可以学会。
她的母亲,72岁,就是科普四中介绍的典型病例二,考虑慢性尿潴留急性加重,入院时小便完全不能自解,膀胱过度充盈,急查血提示肌酐μmol/L,电解质紊乱,双肾+盆腔CT平扫提示双肾积水伴双输尿管迂曲扩张,膀胱壁明显增厚呈现城墙样改变。(如下图所示)
立即给予留置导尿处理,1小时左右间断引流出乳糜样尿液约1ml。留置尿管约1周后拔除,患者整体病情明显好转,血肌酐下降为umol/l。
但是拔除尿管后患者小便仍不能自解,疫情特殊时期,无法手术进一步行经尿管膀胱镜检查,向患者及其家属建议可暂行间歇导尿处理,患者家属犹豫再三决定配合试行间歇导尿,详细指导患者家属间歇导尿2次后,已能掌握要领,于是出现了上文的对话。
间歇导尿(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IC)是指将细小的尿管用清洁或无菌的方法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膀胱内尿液,以缓解尿潴留或大量残余尿。放完尿液后就可以拔掉尿管,而不用长期留置尿管尿袋,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由患者自己或者家属协助完成。
IC是膀胱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膀胱间歇性充盈与排空,有助于膀胱排尿反射的恢复,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
长期的间歇导尿包括无菌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
正常的排尿过程是由肾脏产生尿液,通过输尿管流入膀胱,膀胱内储存一定量的尿液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我们正常人每天排尿4-6次,每次最大尿量约-ml。
如果出现排尿障碍,尿液不能顺畅排出,将在膀胱内留存大量残余尿液,不仅容易导致泌尿系感染、结石等,更重要的是会增大膀胱内压力,严重时会导致尿液反流,进而引发肾积水,造成肾功能损害甚至肾衰竭。
短期留置尿管、膀胱造瘘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时间过长,容易导致顽固性尿路感染、结石、血尿甚至肿瘤等并发症。间歇导尿目前被认为是协助膀胱排空最重要最标准的方法。
间歇导尿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排尿功能障碍的手段,采用间歇导尿术,对那些排空障碍的病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最大程度模拟正常储尿、排尿循环,再现尿液存留后排出这一膀胱本来的运动,会有希望恢复膀胱功能。
2.能完全排空膀胱内尿液,避免腹压排尿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减少残余尿引起尿路感染和结石的风险。
3.有效地保护肾功能,通过自我导尿规律性的使膀胱处于排空的状态,就能够保持肾脏健康,肾功能损害是脊髓损伤后生存期明显缩短的重要原因之一。
4.间歇期没有任何尿管,与一直带着尿管尿袋的生活不同,患者日常生活社交质量高,可以正常参加工作、旅行等,这样才能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间歇导尿的注意要点
1.选择适当粗细的导尿管:推荐使用12-14Fr的尿管。
2.尽可能无菌操作:尿道外口消毒后,经尿道无菌插管。
3.充分润滑尿道:推荐使用润滑剂以避免发生尿道损伤等并发症。
4.轻柔操作:缓慢插入导尿管,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5.完全引流尿液后,轻微按压耻骨上区,同时缓慢拔出导尿管,尿管完全拔出前夹闭尿管末端,完全拔出尿管,防止尿液反流。
6.尿道频率平均每天4-6次,导尿时膀胱容量小于ml,可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确定安全膀胱容量及导尿量。
7.适当控制饮水,使每日尿量在ml左右。
8.必须加强患者及陪护对于间歇导尿的教育与训练,使其掌握并长期坚持。
9.对于间歇导尿的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复查,根据患者记录的排尿日记及时调整导尿次数,一般来说,成人残余尿量少于ml即可认为膀胱功能达到平衡,可考虑停止导尿。
间歇导尿的禁忌症
1.严重的尿道狭窄、畸形、假道等,导尿管插入困难,或者不能安全通过。
2.严重的尿路感染。
3.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
4.盆底肌肉或尿道外括约肌严重痉挛。
5.严重尿失禁,患者不能配合。
6.病人上肢活动丧失或已出现痴呆者,行间歇导尿也失去了节约医疗费用、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等意义,此时多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
医院泌尿外科排尿障碍性疾病特色门诊
门诊时间
1.周二、周四上午:八里湖总院门诊二楼泌尿外科排尿障碍性疾病特色门诊
2.周三下午:活水院区门诊二楼12号诊室
坐诊医生冯观贵,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国内2家顶级尿控中心(医院、医院)学习、进修经历,对于泌尿外科排尿障碍性疾病有一定的经验与见解。
联系电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ss/6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