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预约 http://m.39.net/news/a_9385598.html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
文/易旭东图/网络
02入主成都平原在营盘山酝酿实施
营盘山,一块烁烁其华的乐土。
蚕丛带领族民从事畜牧,狩猎和农耕。
背山面水。居住在台地上用粘土、树枝,筑就的泥屋里。
农耕,主要生活方式。用石刀、石斧和石杵耕种、伐木、狩猎。以种植小米为主,还饲养了猪、狗、黄牛。猪,最多,先民们稳定的肉食来源。狗,狩猎的帮手,黄牛很少。
以营盘山为“根据地”,与冉族“混血”,四处扩散。
遍及整个岷江上游。蔓延到松潘、黑水、理县、汶川县境内、岷江支流两岸的河谷台地。东至岷江与涪江的分水岭土门关,西抵大渡河与岷江分界的鹧鸪山,北起岷江源头的川主寺,南达成都平原西北边缘,青衣江、大渡河流域江边的平坝。
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聚落选址基本都避开地震断裂带。包括波西、营盘山、姜维城、下关子遗址等,龙门山地区的重要史前遗址,古蜀先民均错开了3条断裂带,在“5.12”地震中基本未受影响。
“营盘山文化”,古蜀文化的“金钥匙”。
丰衣足食。渔业,成了不可或缺的“经济补充”。
以细泥红陶为主,具有彩陶烧制艺术。
中国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
崇尚红色的习俗。古蜀先民崇拜太阳、血液,红色总是伴随着新的生命,利用火得到美食和温暖,借助火驱走野兽;人类自己血液都是红色,都有温暖的含义,象征生命、希望和平安。
多年前的区域政治、文化中心。
类似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古蜀文化的策源地。蚕丛入主成都平原的计谋,在这里酝酿、实施。
古蜀先民,一直在与水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结合部。
洪水肆虐。年以前,全球曾有一次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古堰塞湖就一直存在。地貌属于高山峡谷,受断裂带的影响,岩体比较破碎,易发山地灾害,每隔几十、上百年,就会因龙门山地质断裂带突发地震,形成高位滑坡,堰塞湖灾害链。
龙门山断裂带一场大地震,引发特大洪水灾难。
对于当尧之时的“滔天”洪水,《尚书》《史记》都有相似的描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鸿(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怀”,环也,古今同义,“襄”,字义同“攘”,为推去、扫除、攘夺之意。“怀襄之害”,强震震塌山崖、堵塞河道,淹没山陵、山陵崩溃,造成亘古未有的巨灾。
迫不得已。营盘山先民从丰饶的河谷,沿着岷江山谷行进。
羌笛悠悠。诗与远方的世界。
河流冲积形成的较为平坦的土地,点燃先民们耕作生息的渴望。
文明路线。从岷江上游聚居地往东,循着“茂县→都江堰、龙门山→新津、双流(牧马山)、湔江→鸭子河(三星堆)→成都(金沙村)路线,时断时续,辗转迁移,开始了长达多年的下山的双路线图。就像一粒粒种子,沿途洒放。
起于都江堰,沿岷江河谷一直到达松潘,再西进或北上,进入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全长多公里的“松茂古道”,第一次留下先民的脚印。
具体路径,绵延多公里的龙门山脉。
东麓,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发现,开启成都平原先民的“生命密码”;西麓,什邡桂圆桥等遗址的面世,掀开成都平原天府文化“原始基因”的面纱一角。
一条古蜀道一直存在。
形成黄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大通道。
龙门山西麓岷江河谷,在仰韶晚期就有西北文化陆续传入。
具体路径,沿岷江而下的“藏羌彝走廊”。
年前,部分东麓的古蜀先民,从茂县翻过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或沿河谷而行、或翻山越岭。交通路线沿河谷分布,较为便利,一些非天堑的山口,也是重要的交通孔道。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了艰辛的历程:广阔的西北大草原的主人、山地文明的先驱蚕丛羌,因战争、灾害被迫南迁,翻越岷山,沿雁门东岸,越玉垒,过九峰,进入成都平原边沿。
向着文明靠拢。随着洪水的消退,古蜀先民沿江而下。
“营盘山文化”,天府文化的源头。
南海海贝的发现,将古蜀人对外交流的时间再次前推。
文化交流脚步远远比人们想象的更早。
遥相呼应。在阿坝州羌寨,流传着《羌戈大战》的创世史诗。
描述远古时代古羌人,千山万壑跨黄河,高歌猛进入岷江,从西北高原向岷江上游,裹胁着浑碧的岷峨雪浪,逐渐从川西北高原,到成都平原的迁徙过程,土著戈基人成最强劲的对手。
天府之国最早的历史记忆。云朵簇簇,最后一抹夕阳,将历史的身影永远定格营盘山上,再也回不到羌笛的场面,呈现在面前的必然是悲壮而苍凉,似乎能够感受到先民们一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和谐交融的精神,更能感受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相连,岷江高山峡谷里依然流传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友爱的民族密码……
年代邈远。蜀王蚕丛率领部族,辗转岷江流域,四处寻找……
这里,有一条大河洪江。
湖泊密布。平原中心地带,还是一片泽国。
来龙去脉。成都的“来龙”是岷山,“去脉”是牧马山。
牧马山,成都平原西麓第一山。
古韵神秘。枕足岷江,源起距成都市区13公里的武侯区金花镇,经双流区东升、黄水镇、胜利镇至新津县花源镇、花桥镇,绵延至眉山市彭山区双河口。
平均海拔米,迤逦近70公里,宽约11公里。
鱼脊形的高地。一条古蜀农耕文化演进的走廊。
位处锦江、岷江正流间的三角台地,浅丘起伏,高出河水面40至60米,相对高差米,喀斯特地貌,有可穴居的天然溶洞,绿色蓊郁,由南向北,再折向东南,高阜突兀,如城垣一般。
溪水环绕。东西两侧,形成平缓的河谷。
川西平原的大小河流,最后都在南麓汇集为岷江。
山势特殊,暗藏玄机。
王都气象。具有吉祥的“龟蛇化气”与蝙蝠(福)形态。
牧马山,旧有女几山、紫草山、宜城山、圣灯山、白塔山等名称。
“来龙去脉”。上水口,称“天门”,是都江堰,下水口,称“地户”,有三“去”,市区合江亭府河、南河汇聚;华阳,江安河、府河汇聚;以牧马山为中心的府河、金马河的汇聚。
“地户”,财富汇聚之地。
放到成都平原,牧马山是最大的藏风汇水、财富发达之地。
如今成都双流区胜利镇的白塔寺,为风水水口塔,地理、文化的标志。
与旁边的蚕丛祠一起,延续成为千年吉地的象征、护佑。
“九倒拐”,距离成都中心20公里,位于今双流区胜利镇白塔村,隔河与黄水镇相望。山下一马平川,杨柳河、白河交汇后,沿山脚从桃荚渡,浩荡地流入新津县境,又顺山顺水,漫延至黄龙溪,在眉山彭山区江口入岷江,直至眉山、乐山。
黄水镇桃荚渡,旧叫洪江渡口。古洪江的遗存。
站在渡口,往山上望去,满目苍绿的生命摇篮。
山前,多米宽的洪江、杨柳河汇合后,浩浩荡荡从“九倒拐”山脚下流过,江中有丰富的鱼群;洪江对面,一马平川的平地,沟壑纵横,土壤肥沃,可供种粮;山后,山峦重叠,绵绵起伏,两条九弯八拐的山沟,从山脚通向山顶,与其他山地交会。
古树参天。树连树,枝连枝,人可以从山脚的树杈上,一直爬上山顶。
茂密阴深。山地,野免、野羊、野狼成群,还有老虎出没,可以狩猎。
为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
从洪江对面远看,地势如一只将要离地腾飞的巨鹰。两沟间的半山腰,一块梯度平地,山势就像一把巨大的交椅,稳稳地安放在两山沟壑之间;两侧,绵绵山峦,伸向远方,就像一只巨鹰的双翅,那块梯度平地如一只鹰身,前面那块山包如鹰头,后面的诸山如鹰尾。
山体的石质、岩石结构,开山凿洞居穴、生息繁衍的好地方。
蚕丛率领部族驾着木筏,顺着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来到牧马山脚下,一眼看中“九倒拐”之地,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
他,环顾四周:高山环抱,沃野千里。
一块“风水”宝地。地势可进、可退、可守,可凿洞居穴,方便外界联系,可控制平原,山上又好垦殖、耕种,足以自给,形胜所在,是为立国之地。
安营扎寨。一切为了生存、为了部落。
蚕丛从陆路、水路,有计划地组织古羌人,向“九倒拐”一带迁徙。
开山凿洞,完成安家。
他,带领首领和部落,凭借在营盘山的多年生产、生活资料的积累,在“九倒拐”认真规划,精心择地,夜以继日地奋战。一个又一个宽敞的穴居地,在洪江岸边的悬岩峭壁上出现。
又削包填沟,打造出一块若大的祀祠台。可供祀祠、集会,或调兵遣将使用。
在椅的背后山坡上,又居高临下地凿个大洞,供首领们下雨时开会、议事,或临时休息。
成都平原史上第一批移民,迁徙、定居牧马山,创业的“古成都人”诞生。
筹建蜀国。蚕丛王在“九倒拐”安营扎寨,取名“瞿上”。
《说文解字》解“瞿”字,“瞿,鹰华之视也。”按词意,纵目,鼓眼,蚕丛“纵目”的象征,正与三星堆巨大神秘的青铜纵目头像的意涵相合。蚕丛“纵目”传说的文字与实证。
“瞿上者,瞿上城之谓也”,缘于一种高视鸟瞰的地貌,“仰而四顾,所谓瞿也”。上者,高大也。因此,瞿上城,应是让人惊叹的高大城邑之意,建立治所治蜀选择的最好之地。
“瞿上”,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的“司令部”。
副政治中心。实现由游牧狩猎到半牧半耕的转变。
低矮的湿地,水汪的洼地。
史无前例。蚕丛率部“疏浚”,排除积水,挖掘沟渠,发展蚕桑,经营农业。
“疏浚”。打开“古蜀文化”谜底的钥匙。
南宋罗泌著《路史》卷四“前纪”中说:“蚕丛纵目,王瞿上。”
罗苹注在《路史前纪》指出:“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县北有瞿上乡。”
《双流县志》对“樊乡”,早作过明确记载:“樊乡,在双流汉广都县界。”
成都双流区,最早名为广都县。
流传至今。也是成都天府新区历史上的悠久地名。
古蜀国腹心地带。樊乡,以蚕丛王的“瞿上”为中心,以牧马山为中轴,北至温江、郫都,南至黄龙溪、华阳,东至中和、成都,西至新津、祟州等,或更宽的大片土地。
“都广”,“广都”的倒文。
古成都平原的代称。
《山海内经?海内经》给予“都广之野”“广都樊乡”的美誉。与《淮南子?地形训》记述一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授农初地”。蜀王蚕丛、至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牧马山瞿上、“海窝子”瞿上为治所,在成都平原核心地带的牧马山、彭州的湔江河谷,治水渔获,教民务农……
作者简介:易旭东,年前写小说,年后做新闻。多家报纸任副总编,出版、经营“两手抓”。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发表了多万字的“纪实”作品。不忘初心,从新闻“回归”到文学。年辞职,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年10月“再现江湖”。现为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
经作者易旭东先生独家授权,“君伙库”自媒体作为《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作品的首发媒体,欢迎转载并注明出自“君伙库”。全文四万字,分别为:
01文明史上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带
02入主成都平原在营盘山酝酿实施
03“古成都人”创造了“宝墩文明”
04“海窝子”筚路蓝缕到“三星堆”
05一部先民寻找最佳定居地的迁徙史
06交流一直隐藏在几千年华夏记忆中
07成都杭州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
08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诞生
09国运被地震次生灾害洪水瘟疫左右
10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历经千载沧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ks/7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