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
原因
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
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原因包括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医源性手术影响和感染性疾病四类。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部或脊柱损伤等引起的排尿神经异常;周围神经损伤常见为糖尿病,影响膀胱逼尿肌收缩;医源性损伤主要由于手术对膀胱和尿道控尿神经产生损伤;感染性疾病包括脊髓炎,导致膀胱排尿功能异常。
简易的膀胱容量测定
制定饮水计划
目的
制定饮水计划表,指导患者饮水计划在神经源膀胱功能训练中的作用
方法
制定饮水计划表,指导患者按计划饮水和排尿,并监督患者具体饮水控制情况,比较实行饮水计划前后尿量情况。
作用
实行饮水计划后能有效控制间歇导尿期间尿量,患者有计划的饮水能使神经源性膀胱接近正常舒缩功能,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注意事项
避免快速大量饮水,每日液体摄入量-ml,均匀摄入ml/h,12h(包括三餐中饮水量),18:00以后尽量不要饮水,20:00后不再饮水。避免使用利尿饮品,糖水、玉米水、西瓜等。正确记录饮水量、含水量多的食物量,输液量、尿量,并教会患者每2-3天检查记录1次,评价饮水计划有效性,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及尿量指导患者适当调整,指导患者按计划定时放尿,晨起放尿后夹闭尿管,4-6h放尿1次,晚12时放尿后开放尿管。
间歇导尿
目的
1.有规律的储存和排放尿液,恢复膀胱功能。
2.避免长期留置尿管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如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尿道损伤、拔管后尿储留、尿道外口溃疡等。
适应症
1.任何神经病变造成膀胱不能有效排空。
2.结合尿流动力学检查
3.运动瘫痪性膀胱功能障碍①良性顺应性②正常膀胱容量ml③低膀胱储尿期内压40厘米水柱④无输尿管返流⑤两次导尿之间能有效控尿的括约肌功能
4.脊髓、马尾或盆神经损伤造成的逼尿肌无反射。
5.骶上神经病变虽有逼尿肌反射亢进但能用药物抑制,从而降低膀胱储尿期内压增加膀胱容量。
6.某些脱髓鞘病变、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休克期逼尿肌活动丧失或明显低下者。
导尿频率:取决于膀胱容量,饮水量,排尿后残余量和尿流动力学检查
早期4-6次/天
恢复期1-3次/天
残余尿量小于ml或只有膀胱容量的10%-20%始终无感染可终止间导。
严格掌握间歇导尿时间4-6h/次,每日不超过6次。
优点
1.间歇导尿可使患者摆脱长期留置尿管,降低了由此引起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据报道各种医源性导管在体内留置超过72h,细菌可在导管表面行成生物膜,抵抗各种抗生素,导致慢性感染反复发作。
2.间歇导尿可使膀胱周期性扩张促进逼尿肌反射恢复。
3.可改变尿管所致心理障碍。
4.可减轻植物神经反射障碍。
适应范围
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膀胱或尿路感染。
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医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1.排尿习惯训练
⑴详细记录患者3d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
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
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
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
1.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能离床的患者,协助患到洗手间,坐在坐厕上,打开水龙头让患者听流水声。对需卧床的患者,放置便器,用热毛巾外敷膀胱区或用温水冲洗会阴,边冲洗边按摩患者膀胱膨隆处。
2.开塞露塞肛诱导排尿:采用开塞露塞肛,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
2.排尿意识训练(意念训练)适合留置尿管的患者
每次放尿前5min,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环境的卫生间,听到哗哗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想象过程中,强调患者运用全部感觉。(开始时可由护士指导,当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后由患者自己训练,护士督导,询问情况。)
3.反射性排尿训练导尿前30min,通过寻找扳机点,如以手腕的力量,指腹轻轻叩击耻骨上区/大腿上1/3内侧,每分钟50~次,每次叩击2~3min。或牵拉阴毛,挤压阴蒂、阴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
4.代偿性排尿训练
⑴Crede按压法:用拳头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动作缓慢柔和,同时嘱患者增加腹压帮助尿排出。
⑵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尿液排出。
5.盆底肌训练
⑴确定患者尿失禁类型及配合程度。
⑵告知患者及家属盆底肌训练目的及方法,指导患者配合。
⑶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5~10s,重复做10~20次,每日3组。
⑷在指导患者呼吸训练时,嘱患者吸气时可收缩肛门,维持5~10s,呼气时放松;指导患者在桥式运动下做收缩肛门的动作。
⑸患者坐在椅子上,由后向前缓慢地把肛门、阴道、尿道等盆底肌收缩上提,感觉想阻止肛门排气,从1数到10,然后缓慢放松。
⑹患者可以坐在马桶上,两腿分开,开始排尿,中途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使尿流中断,如此反复排尿、止尿,重复多次,使盆底肌得到锻炼。
供稿/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护师:孙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ks/6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