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藏在人体的最深处,即使出现异常,人体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感知,所以专家称肾病是“沉默杀手”。虽然人们不能直观地看到肾脏健康与否,却可以通过从肾脏流出来的尿液,判断肾脏的健康状态。
正常尿液呈透明的浅黄色,当机体发生病变或服用药物时可导致尿液颜色和/透明度发生改变。
血尿
血尿指尿液中含有红细胞(RBCs),是最常遇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可分为镜下血尿(RBC3个/每高倍视野[HPF])或肉眼血尿。
多种泌尿系统疾病都可出现血尿—通常可分为肾小球性血尿(肾脏本身)和非肾小球性血尿(肾脏/输尿管vs膀胱/尿道)。
血尿检查一般包括:CT尿路造影(CTU)(金标准)、肾脏CT、逆行性肾盂超声造影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和/或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可作为辅助检查。下尿路病变可通过膀胱镜检查确诊。尿培养用于排除感染性病因,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用于排除尿路恶性肿瘤。
导尿管插入错误
前列腺增生者导尿管插入较为困难,可能导致插入位置错误,引起血尿。因此,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正确插尿管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免损伤尿道和膀胱导致血尿。
气囊导尿管插管后引起的肉眼血尿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UTI)也可导致血尿,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治疗,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常用治疗药有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呋喃妥因或磷霉素。
单纯性UTI不推荐使用环丙沙星。年5月美国FDA发布安全通讯称,单纯性UTI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不良反应。
“紫色尿袋综合征”(PUBS)较为罕见,主要原因为尿路感染时,可产生吲哚磷酸酯的细菌属(如斯氏普罗威登斯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导尿管/尿袋发生反应所致。
紫色尿袋综合征患者尿液颜色
便秘和长期留置尿管的老年患者常见,除上述细菌外还与大肠杆菌,摩根氏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肠球菌属相关。
恶性肿瘤
膀胱尿路上皮癌引起也可导致肉眼血尿。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全球男性第7大常见癌症,是女性第17大常见肿瘤。吸烟或吸烟史是膀胱尿路上皮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肾细胞癌(RCC)是导致血尿的另一原因,约占美国癌症患者的2%-3%,恶性肾肿瘤的85%。RCC是美国男性第6大常见癌症,女性第8大常见癌症。
良性前列腺增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导致血尿的另一常见原因,可由前列腺血管充血、扩张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血管再生引起。TURP的指征为:不适宜5α-还原酶抑制剂药物治疗的肉眼血尿患者。
肾结石
肾结石是导致肉眼或镜下血尿最常见的原因。肥胖是肾结石公认的危险因素: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肾结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导致肾结石的常见饮食因素有:液体摄入过少;草酸盐摄入过多(红茶,黑巧克力,大黄,菠菜和部分坚果)。
结石
肌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一般由创伤或酒精/药物滥用导致横纹肌溶解所致。酱油色尿常与肉眼血尿混淆,因两者颜色相近,肉眼难以鉴别,尿试纸检查均为阳性。可通过尿离心沉淀进行区分:有红色沉淀者为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横纹肌溶解临床症状无特异性,3大临床表现为肌肉无力,肌痛和酱油色尿。横纹肌溶解症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为预防急性肾损伤,保护肾功能。
横纹肌溶解导致的肌红蛋白尿
脓尿
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菌尿发生率可达%,菌尿可进展为脓尿—尿液中含有白细胞。为减少感染风险,导尿管应每3-4周更换一次。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以降低菌尿和感染风险。
脓尿图
胆红素尿
胆红素尿提示血胆红素升高,是肝脏或胆汁淤积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总管结石)的指征,尿液呈棕褐色。
胆红素尿样
药物
一些治疗结核的药物,比如利福平等,吃后,患者的尿液也会变成红色,这是正常的。
丙泊酚绿色尿(下图)较为罕见,通常由手术时输注大剂量丙泊酚所致。
出现泡沫尿不是好事儿
正常情况下,尿液里没有泡沫,即使有少量泡沫,也会很快消失。如果突然发现尿液有大量泡沫,且长时间不消失,就是尿液提示你,肾脏出问题了。
产生泡沫的原因,是尿液里的蛋白多了。正常情况下,尿液里也有蛋白,但量很少,是从两个肾小球之间漏出来的。当肾小球有炎症时,肾脏的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状态,蛋白会漏得更多。蛋白有很强的张力,所以蛋白含量高的小便,会起很多泡沫。有人说:“我的尿液泡沫丰富,是不是这段时间鸡蛋等高蛋白的食物吃多了?”不是。如果你是个健康人,即使吃了再多的蛋白食物,也不会出现泡沫尿。
因此,如果你的尿液最近泡沫突然多了,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十几天甚至1个多月,医院做一下蛋白尿的检查,看看尿液里的蛋白含量到底超不超标。若超标,则说明肾脏有问题,应做进一步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jx/67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