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碎石价格

揭秘龙胆泻肝汤的身世与应用


小编导读

在中医中药的世界里,有很多中药为人们所熟知,且常用,比如龙胆泻肝汤。但关于龙胆泻肝汤的身世,却一直是众说纷纭,究竟龙胆泻肝汤最早出自谁的手笔?临床又该如何应用?且看正文来解析!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文末的写留言处留下您的意见!

龙胆泻肝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具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是“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出处不一,药物组成也有出入,最早出自哪一本书,各家说法不一,有标明为《医宗金鉴》,有标明为《医方集解》,而《医方集解》又注称引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查遍《局方》全书并未载录该方。现查之有据的文献,该方最早出自李东垣之手,在其所著《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都有记载,后之流行的《医方集解》中龙胆泻肝汤应是据此化载而来的。李东垣的龙胆泻肝汤是在一则医案中记录的,《兰室秘藏》中载有该案:“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者,足厥阴肝经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酒者,气味俱阳,能生里之湿热,是风湿热合于下焦为邪。故经云:下焦如渎。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酒是湿热之水,亦宜决前阴以去之。龙胆泻肝汤,治阴部时复热痒及臊臭。柴胡梢、泽泻(以上各一钱)、车前子、木通(以上各五分)、生地黄、当归梢、草龙胆(以上各三分)。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粗,空心稍热服,更以美膳压之。此药柴胡入肝为引,用泽泻、车前子、木通淡渗之味利小便,亦除臊气,是名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黄、草龙胆之苦寒泻酒湿热;更兼车前子之类以撤肝中邪气;肝主血,用当归以滋肝中血不足也。”后之学者都知东垣善用甘温之剂,不知其同样也善用苦寒直折,只是其所用之剂极具自身特色,量极轻,一剂药不足四钱,服用方法亦非常讲究,“空心稍热服,服后以美膳压之”。

东垣的龙胆泻肝汤与现今流行的出自《医方集解》所载之方比较,方中没有用黄芩、栀子、生甘草三味,苦寒清热之力相对小些,而利湿作用相对大些,这与患者病变部位在“前阴”,引起病因属酒湿有关。东垣方与后世方中都用到当归、生地二味,后之学者多认为是于清泻之中用补药以顾护正气。但玩味东垣之案,患者系“一富者”,加之酒色内伤,肝肾自是不足,故当归、生地为治内伤不足而设,非虑本方泻邪伤正而加,否则为什么东垣平素喜用炙甘草,而本方反未用之,可见东垣用方是据患者病情而定。笔者认为《医方集解》之龙胆泻肝汤是在东垣方基础上加用黄芩、栀子、甘草三味而成,且增加剂量,以增加清热泻火之力。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为“凉肝猛将”,《药品化义》云:“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本药泻火除湿,两擅其功,故为方中主药。黄芩清少阳于上,栀子泻三焦于下,二味苦寒清热,共助主药泻肝胆经实火;湿热之邪壅滞下焦,故用渗湿泻热之车前子、木通、泽泻从小肠膀胱以导之,可使肝胆经实火湿热祛除无遗,上五药皆为方中辅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阴血,上述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柔肝,使祛邪而不伤正,为方中佐药。肝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经;甘草甘以缓肝急,又和药调中,此二药为使药。本方龙胆草、栀子、黄芩等用酒拌炒,可引药上行,使清上之力加强,且于泻火之中寓疏散之意,亦是顺肝之性,使诸药寒而不遏。全方泻中有补,降中有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配伍严谨,照顾周到,实为泻肝之良方。嗣后《卫生宝鉴》《杂病源流犀烛》等书中载有名虽相同而药物组成、主治功效有异的龙胆泻肝汤共计9方,不一一论述。

临床实际运用,有全方用之,有加减用之,当视患者具体病情而定。方中木通品种繁多,有关木通、白木通、川木通等,白木通市场上已稀有,关木通因其含马兜铃酸,有肾毒性,故目前已少用,药房亦不供货,现习用川木通,剂量以3~6g为宜,或以通草代之。当归、生地黄之用,笔者认为当视病情而定,如确系肝经实火,或湿热壅盛,阴血未伤,则可不用。至于龙胆草的剂量,因其极苦寒,一般6~9g即可,但体丰形实,实热较甚,笔者曾用至30g,效果方显,个别患者服后有瞑眩之感,一般无妨。当然龙胆泻肝汤总属大苦大寒之剂,临床应用当中病即止,毋使过之,以免伤正,亦遵《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谷肉果菜,食尽养之”之旨。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经典心悟与临证发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邦才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yy/703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