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碎石价格

党史学习教育丨ldquo红色故事我来


“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基因我传承”

8月20日“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基因我传承”活动第七场在多功能会议厅举行管理干部、各科室科员在主会场参加活动其余企业文化学习人员以视频会议形式在三个分会场参加

第一党支部管理干部、环保科负责人李朋军同志

讲述一支钢笔的故事

一支钢笔——书写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

72年前,苏静在北平和平解放协议上签字的钢笔,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无声诉说着北平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北平的和平解放是震动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它胜利结束了平津战役,达到了歼灭和改编华北国民党军52万多人的预期目的,解放了华北地区;它创造的解放国民党军队的“北平方式”成为后来解放湖南、四川、新疆、云南的范例;它使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北平免于战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北平奠定了基础。时间的指针拨回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在张家口打响第一枪。人民解放军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公里的战线上,对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当时的北平,经济萧条、军心涣散。迫于兵临城下的压力,12月15日,傅作义派崔载之、李炳泉秘密出城谈判,苏静负责接待他们,但因为双方谈判条件相差甚远,无果而终。第一次谈判,苏静用这支钢笔记了一些对方的诉求以及我方的想法,但是很遗憾,因为双方的条件相差太远,就没有形成正式的谈判纪要。在此后的平津战役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迅速解决新保安、张家口敌人,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大部分被歼灭,北平俨然已成陆上孤岛。无奈之下,年1月6日,傅作义再派周北峰作为代表,前往蓟县八里庄进行第二次和谈。这次谈判有了重大进展,有些条款已经很明朗、很具体了。我方的条件非常明确,就两化:国统区就地解放区化,国军就地解放军化,说白了就是化敌为友,其他条件都可以答应。第二次谈判就达成了谈判的纪要,由周北峰带回了北平。四天后,第三次谈判开始了。期间,人民解放军仅用29小时解放了天津,给傅作义极大震撼。天津解放后,北平二十多万守军陷入绝境,傅作义手中彻底再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双方很快达成了基本协议。年1月17日,一辆从通县五里桥开往北平的吉普车上,坐着一位身着长袍、头戴礼帽,商人模样的人。他正是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入城代表——苏静。第二天,傅作义专程来到他下榻的联谊处表示欢迎。苏静晚年曾这样回忆:傅作义说:“只要有利于和平解决,有利于北平这个文化古都免遭破坏,实施方案怎么定都行,你们几位就算是双方的全权代表了!”就这样,苏静作为这次谈判我方的唯一一位代表,与国民党方面磋商,并用这支钢笔逐条记录。21日,他代表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北平和平谈判就此画上圆满句号。下面,请大家共同观看视频片段。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始筹建,并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物。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苏静老人,亲自把这支跟随了他近五十年的钢笔,赠送给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王培军说,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信仰坚定的最好体现。这支钢笔跟随他50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他知道这个钢笔是北平和平协议签字使用过的,必须把它保存好。这也是一种信仰,这是对事业的忠诚、对党的忠诚。这支钢笔,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放北平、保护古都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折射出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虽历经风霜雨雪数十载,依然绽放着光彩。

第一党支部党员、办公室大班车司机郭郑雷同志

讲述赵尚志的故事

赵尚志将军的故事

赵尚志,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入黄埔军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武装斗争。他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赵尚志骁勇善战,坚强刚毅,有勇有谋,是一位深受抗日军民爱戴的抗联将领、抗日民族英雄。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一、狱中斗争赵尚志因进行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了各种刑罚和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动摇,从未停止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一九二七年三月,赵尚志在长春被捕,被关押在吉林监狱。他曾争取看守,组织难友为要求罢免典狱长进行了绝食斗争。结果,这个虐待“犯人”,欺压看守的典狱长终被解除职务,斗争取得了胜利。一年后赵尚志被无罪释放。一九三O年四月,赵尚志在沈阳再次被捕。这次由于叛徒告密,他的身份被暴露。因此,敌人十分重视对他的审讯。敌人见他年轻,就软硬兼施,妄图使他开口,供出我党活动的机密。但不管是在敌人血腥的皮鞭下,还是甜言蜜语中,都未能动摇赵尚志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面对凶残的敌人,他毫不屈服,痛骂审讯他的人是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封建军阀的孝子贤孙。每次受刑之后,他都高唱革命歌曲,回到自已牢房。气急败坏的敌人对他没有办法,称他是个“疯子”。不久,敌人对赵尚志等同案人进行会审,他利用这一机会,把敌人的审讯庭变成了控诉敌人罪行的讲台。他挺身而出,据理抗争,质问敌人,青年爱国何罪之有?他和同案人一起控诉敌人严刑逼供、强迫画押的罪行,他还要求敌人把叛徒拉出来,和他当面对证。结果叛徒在革命同志巍然正气面前被吓得战战兢兢,不敢出证,弄得敌人面面相觑,只得狼狈收场。以后,敌人对赵尚志等既不宣判也不复审,而把他们押在狱中。二、“马夫”献计一九三三年一月,巴彦游击队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遭到失败。但是赵尚志誓为抗日事业而献身的信念却没有改变。当时,抗日义勇军孙朝阳部队在哈东宾县一带活动。他决定打入孙朝阳部队中去,重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开始时,他在孙朝阳队伍中当一名马夫。不久,孙朝阳部队遭到日寇三面包围,处境十分危机。可是孙朝阳束手无策,其部下也一筹莫展。这时,赵尚志挺身而出,向孙朝阳献策。孙朝阳召集军事会议,赵尚志这位马夫被邀请列席。会上,孙朝阳让赵尚志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意见。赵尚志便把兵力如何部署,前锋、后卫怎样安排,作战过程如何进行,讲得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大家都听得愣了神。最后,孙朝阳决定采纳赵尚志提出的作战方案。当夜,一支精锐部队在赵尚志率领下,避开正面敌人直奔宾县县城而去。战斗按着赵尚志的部署顺利进行。这时,只见赵尚志单枪匹马跑到县城大门之下,向伪军喊话:“赶快去告诉县长,就说李育才要和他谈话。文谈,就赶快把大门打开,欢迎我们进去;要是武谈,我们打进城去,你们就得被按汉奸治罪。”城里的敌人见义勇军来势凶猛,又听到赵尚志这番话,有认识赵尚志的人一看,知道是攻打巴彦县城的“小李先生”来了,于是把城门打开。义勇军进驻了宾县县城。由于赵尚志施用以攻为守的用兵之策,使部队化险为夷,孙朝阳十分高兴。他说:“没成想,这个马夫还真有两下子。”孙朝阳不失前言,任命赵尚志当义勇军参谋长。此后,赵尚志在孙朝阳队为把这支队伍改造成党的抗日武装而不懈斗争和工作。一九三三年秋,孙朝阳为敌特奸计所愚,阴谋杀害赵尚志等人。赵尚志在得到这一消息后,便与李启东、王德全等七人携带机枪一挺,步枪十一支,脱离了孙朝阳部队,去寻找珠河县委。他们来到珠河县委后,受到热烈欢迎。县委决定在赵尚志等七人的基础上,再派入六人,成立珠河反日游击队。一九三三年十月,珠河反日游击队正式成立,赵尚志任队长。珠河反日游击队成立后,赵尚志总结巴彦游击队和孙朝阳义勇军失败的教训,感到要使部队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建立根据地,使部队有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和休整、训练的后方。于是,赵尚志决定先从三股流、石头河子等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打开局面,开辟游击区,建立根据地。不久,赵尚志率队在六道河子又抓住了大汉奸王福山。这个汉奸在旧军队当过参谋,乡民都叫他王参谋,又叫他“万人恨”。他自称是哈东五个县的大爷。王福山效忠日寇、鱼肉乡里、无恶不作。游击队决定拿他开刀。在群众大会上,赵尚志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讲游击队是专打日本、抓汉奸,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队伍。接着,大会宣布了王福山的罪状,将这个汉奸就地处决。游击队初建,这接二连三的行动,使周围的群众逐渐了解了游击队的性质。群众不但不惧怕这支队伍,反而主动接近这支队伍,有的帮助买东西,有的来反映情况,还有的要求参加游击队。这样,游击队在三股流等地方站稳了脚跟,并开始迅速发展。到年底,游击队已发展到七十余人,根据地也不断扩展,三股流周围五、六十里地的地方都已成为游击队活动的区域。这时群众不再把游击队叫作“文明胡子”了。他们说:“游击队才真正是我们自己的抗日队伍”。三、巧妙袭敌一九三五年初,珠河反日游击队已发展成拥有五、六百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三军。三军在赵尚志指挥下,广泛活动在哈东广大地区。在游击战争中,赵尚志不断总结、积累作战经验。他非常善于灵活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一天,经过化装的少年连战士在赵尚志率领下,打着伪军旗帜来到四道河子敌人据点。我传令兵按着事先安排好的计划通知当地自卫团说:“国军‘讨伐’队与赵尚志作战失利,正往村子撤退,你们要赶快出来准备迎接。”不一会,“国军”真的来了。自卫团头目带领自卫队员跑到院内列队迎接,准备听“国军”长官训话。这时,赵尚念瞅着这帮死心塌地为日寇卖命的“亡国奴”厉声厉色地说:“赵尚志都打到村里了,你们都在干什么?真是一群蠢货!”于是下令将所有自卫队员一律缴械。当敌人手中的武器放下后,赵尚志说:“你们认识赵尚志吗?”敌人说“不认识。”赵尚志说,“这回让你们好好认识认识。”这时,敌人才明白缴械的不是“国军”,而是赵尚志。之后,赵尚志又率队缴了三道街、包家岗的敌人武装,一天之内共得了一百余支枪。一九三六年八月,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已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全军拥有六千余人,编为八个师(以后又编成两个师,一共十个师)。四、壮烈牺牲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联合其他抗日部队在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山麓二十余县纵横驰骋连续作战,消灭了大批日伪军,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日本侵略者不断发出哀鸣:“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日伪当局为了铲除心头大患,曾多次派出汉奸特务,妄图劝降,暗杀赵尚志。同时,还以巨额酬金悬赏捉拿赵尚志,当时曾有“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的说法。一九四一年秋,赵尚志率领由五人组成的小分队从苏联返回东北,在小兴安岭东麓开展活动。赵尚志在游动中,不慎吸收了一个伪装成山货老客的敌特分子加入了小分队。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二日凌晨,赵尚志率队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当小分队到达吕家菜园子时,日本侵略者派遣的特务,向赵尚志开了枪,由于近在咫尺,他腰部中弹跌倒在地,鲜血很快浸透了衣裤。赵尚志不愧是英雄,他强忍剧痛,连忙开枪向刘德山打去,使刘头部、腹部各中一弹,当即结束了这个特务的狗命。这时,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的敌人赶来,将吕家菜园子包围起来。赵尚志以坚强的毅力克制令人难以忍受的伤痛,同敌对射,在他的掩护下,一名战士安全转移了,而他却因流血过多,在昏迷中被敌俘获,在马爬犁的颠簸中,赵尚志渐渐从昏迷中醒来,他对周围的人说:“没想道死在刘炮(刘德山)的手里。”赵尚志被拉到伪警察分驻所时,伤势已十分严重,子弹从后腰打进斜着从前腹穿出,血流不止。敌人为了解抗联活动情况。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审讯中,赵尚志毫无惧色,他一边克制着剧烈的伤痛,一边与敌人进行着最后的顽强斗争。当他看到面前站着的不只是日本人还有一些伪警察时,他咬牙切齿地冲他们痛骂:“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我一个人死了,没有关系……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说完之后,他狠狠地瞪着审讯他的敌人闭口不语,伤痛折磨着他,却听不到他一声呻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志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儿女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地说“其最后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匪首’的尊严。”赵尚志自受伤被俘后,大约活了八个小时,当日中午,他怀着对日本侵略者、汉奸特务的无比仇恨,英勇地牺牲了。时年三十四岁。赵尚志将军是牺牲在东北最冷的季节。而他死后,日军将他的人头砍下,把他的尸体丢进了冰冷的松花江。赵尚志将军的人头被日军送到长春邀功请赏。这时候,一位中国爱国的和尚向日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提出,要安葬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也许是出于对这位了不起的对手的尊重,梅津美治郎同意了,但没有人知道埋在了什么地方。抗日战争胜利50年之后,终于发现赵尚志将军的遗首被埋葬在了长春的般若寺。年的一天,赵尚志的老部下、抗联老战士李敏等人来到了长春的般若寺,并起出了这颗头骨,从长春一直抱到了哈尔滨。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于年被安葬于他的故乡朝阳。第二党支部党员、抽放科科长张海兵同志讲述吉鸿昌的故事

吉鸿昌的故事

吉鸿昌年出生在河南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曾多次表示:“大丈夫要不惜五尺血肉之躯,报效国家!"年8月,还不满十八岁的吉鸿昌远离家乡,毅然参加了冯玉祥将军率领的西北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吉鸿昌当了大官,但他须臾不敢忘记老父吉茂松的临终话语:“你现在当了官长,你正直勇敢,这我放心。不过,我还有一句话要向你说,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提笔写下“做官即不许发财”七字,请陶瓷厂烧制在瓷碗上,后来还集合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一日三餐警醒自己,这“身外浮云何足论”的淡泊功名利禄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的楷模。不幸的是,吉鸿昌的从军之路并不十分顺利。年4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爆发了中原大战。吉鸿昌带领着部队加入了讨蒋大战。最后,冯玉祥的西北军溃不成军。为了自己军队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吉鸿昌接受了蒋介石的收编,出任30师师长,为蒋效命。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全国各界都掀起抗战高潮。在国民政府军营的吉鸿昌看到蒋介石无心抗战,对蒋十分不满,他一再请求带兵抗战,却遭到了蒋的强烈反对。

年9月20日,蒋随便找了一个理由革除掉吉鸿昌的职务,逼他去国外考察学习。

在美国考察期间的吉鸿昌,就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刺激——当地高级旅馆不愿接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毕恭毕敬。吉鸿昌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愤怒异常。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扯住参赞的衣领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我认为当中国人光荣得很!”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IamaChinese!(我是一个中国人!)”,挂牌在胸前,吉鸿昌走在大街上,昂首阔步,“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以国破而逃亡,他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年加入我党之后,吉鸿昌的报国之心更加热切。他积极联络并说服他们联合抗战,还组织建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又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为我党加强思想和武装力量做出了贡献,甚至,他还把自己家改造成为党的联络据点。吉鸿昌及同志们在红楼秘密谋划过很多次行动,这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为了防止特务搜查和搞破坏,吉鸿昌把联络据点搬到了国民饭店。年11月9日晚上。天津法租界的国民饭店,吉鸿昌约了李宗仁的代表刘少南一同商议抗战大计。为了避免被暴露,他们还临时更换了房间。不幸的是,由于被特务包围,刘少南当场被枪杀,吉鸿昌也被捕,关押在北平陆军监狱。被捕后,吉鸿昌铮铮铁骨宁死不出卖党组织。两日后,蒋秘密下枪决令。到刑场后,吉鸿昌先用树枝在地上写下了20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转而对国民党说:“我为抗日而死,死了也不能倒下,快拿椅子来,我要坐着死。”椅子搬来了,他又说:“我为抗日救国献身,死得光明正大,不能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子弹是怎样打在我身上的!”特务动手前,他又用尽气力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了,吉鸿昌倒在了椅子上。“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仅仅20个字,吉鸿昌的一腔爱国之心,令我们动容。然而,时间的潮水能够磨平山脉,却无法抹去人们对抗日先烈的怀念——吉鸿昌将军就义前的绝命诗。

第二党支部党员、党总支办公室科员柴路军

讲述一个苹果的故事

一个苹果的故事

在朝鲜战场上,有这么一个关于“苹果”的故事。大家觉得一个苹果够几个人吃?可能有人会说,我一个人就能吃两个,那我要说,这里有八个人,都没有吃完一个苹果,你们相信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这是发生在上甘岭的一次战斗中,我军的地面工事全面被毁,在敌人全面封锁下,我军被迫转入坑道中,坑道里环境异常恶劣,缺乏食物和水源,战士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喝上水了。这天黄昏,连队的一个火线运输员回到防炮洞里,卸下身上背的弹药后,拿出一个苹果,递给连长说:“连长,您嗓子都哑了,快吃了润润喉吧!”连长看着他血迹斑斑的衣服,没有接,让他自己吃,可他说什么也不肯吃,硬塞给了连长。断水数日,嗓子早已嘶哑的连长,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也能一口气吃完啊。可他转身把苹果给了话务员,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话务员接过苹果,也没有吃。转头递给了伤员,由于断水少药,伤员已经昏厥好几次了,他的脸黑黄黑黄,嘴唇也早已干得发紫,伤员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又放下了,他发现,原来只有这么一个苹果。于是,又把苹果交给了连长。连长又把苹果交给司号员,动情的说道: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呀!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伤员,伤员又交给了连长。苹果就这么转呀转、转呀转,大家谁都不肯吃。于是连长决定,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一个苹果:“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说完,连长先咬了一小口,又传给话务员。话务员咬了一小口,交给卫生员,卫生员咬了一小口递给了交通员。可是就这么转了一整圈,苹果回来居然还剩下大半个。连长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话机员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其他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连长的喉咙像被什么东西给堵住了一样。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孙占元双腿被打断,依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党和国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幸福自在。但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不能忘记熊熊烈火也吞噬不了坚强意志的邱少云,更忘不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因为我们相信,子弹穿过胸膛不会死、得了绝症不会死,但要是没有了信仰、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去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疫情突如其来,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被迫面临重大困境。而在这样生死攸关的非常时期,有人将自己的儿女送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有人偷偷在援鄂名单上加上了自己的名字,有太多人默默地践行了他们当初入党所立下的誓言。正是这份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信仰让他们义无反顾地献身于党、献身于国家、献身于人民。“我是党员,我先来!”在我看来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挥舞着党员初心的鲜艳旗帜,随着时代飘扬,让人染红了眼睛,留下了敬畏。亚洲雄狮已然崛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不忘来时路,方能行稳致远。我相信,百年红色精神,一定会在屯煤这片沃土上传承下去!

党史学习教育

观看学习《山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图片展》

根据公司党总支党史学习教育安排,会前,全体干部职工共同观看学习了《山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图片展》第三部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yn/702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