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碎石价格

为什么只有成都平原能被称作ldquo


北京医院治扁平疣 http://m.39.net/pf/a_8744647.html

在古代农业社会,天府之国作为对一个地区最大的褒奖,其形成需要满足很多因素,其中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能性;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以提供相对安定的政治军事环境;良好的统治环境,可提供持续性的政策支持。

但是最重要的是人文环境,在古代农业社会,以兴建水利工程为象征的人文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天府之国的形成因素也是导致天府之国变迁的重要因素,更暗含了农业社会发展的逻辑。关中平原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得益于八百里秦川独特的地理条件、相对稳定的自然气候,更得益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农本政策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开凿,汉、唐建都于此更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然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为的破坏导致关中农业的衰落,伴随经济重心东移和南迁更是加快了“天府之国”称号向其他地方的转移。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成都平原则相对稳定地保持着“天府之国”的称号,并以此发展出了独特的“天府文化”。

成都平原秦汉以来就有“天府”或“天府之国”之称,然而,成都平原早先有众多积水和沼泽地,属于天然湖沼,最早并不适宜人类居住。根据史籍记载和三星堆、十二桥等蜀地考古发现,大禹之后的先秦蜀地历朝,都有兴水利避水患的举措,

古蜀国开明王朝传说的创建者鳖灵就是一位善于治理水患的贤君。经过古蜀国历朝的治理,成都平原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多的古代文明中心。

古蜀国末期朝政混乱,末代蜀王进攻苴侯,苴侯求救于巴国,巴国求救于秦。此时强大的秦国刚击败东方六国联军,士气正盛,急于寻找下一个吞并的目标。但是秦惠王不能确定下一个目标是偏居西南的蜀国还是东方的韩国。大将军司马错认为蜀国富饶,“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这同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极为相似。公元前年,张仪、司马错带兵从金牛道南下伐蜀,最终消灭古蜀国。

秦统一巴蜀后不久,为了巩固成都平原的统治,公元前年,将大量秦人迁入蜀国。移民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等,促进了蜀地的发展。然而,古代的成都平原由于雨量较大、地面径流丰富,导致排泄不畅,造成水灾。岷江水患是成都平原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人民生活颇为艰难。秦国为了稳固成都平原的战略地位,开始借鉴古蜀国的治水文化,进行水利设施的修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像

李冰在秦昭王时出任蜀郡郡守,主持蜀郡的政事。史载李冰“能知天文地理”“识察水脉”。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在中国乃至世界皆是杰作和典范,并且直接奠定了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基础。

李冰上任后吸取了前任官员“治蜀不治水”的教训,认为“治蜀先治水”,以民为本,结合人民根治水患的强烈愿望,开始考察岷江,为治水做准备。在修建都江堰时,他多次跋山涉水,对岷江进行实地考察,传说他受到农妇用竹筐装衣服在河边清洗的启发,用竹篓装上鹅卵石,来防止堤坝被水冲走;观察到石头经过火烧,再浇上江水而裂开的现象启发他劈开虎头岩的故事。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最终建起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受农妇的启发,用竹篓装鹅卵石,防止堤坝被水冲走

都江堰位于成都都江堰市灌县古城内,是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在古代称为都安大堰,又称湔堰。

工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李冰在玉垒山下开凿离堆,引岷江水流入沱江,以减轻成都水患的分水工程;第二阶段是李冰壅江作堋,建分水堤,分内外两江以避免洪水泛滥;第三阶段是“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及“以行舟船”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运输和漂木等功能,是一个可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李冰兴建都江堰的初衷是疏通岷江水道,以利于航运,为水路伐楚做准备,最终水路伐楚只到了楚国的后门,它的副产品“天府之国”却成了千古伟业。

到了西汉时期,成都平原有了更大的发展。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发动百姓疏凿都江堰宝瓶口以下河床,引内江水灌溉农田余顷。其后武阳县拦蒲江水修筑大堰,开六水门引水灌溉。东汉时,将都江堰的岁修工程从民间自理改为政府主持,并在广都等县修建水利工程,引郫江及绵水建造陂塘,造福一方。

都江堰宝瓶口风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成都平原保持了一定的安定。公元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已成帝业。”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而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蜀国,成为成都平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他设置了专门的堰官,同时征调男丁余人对都江堰进行专门的保护和治理。直到南北朝时期,成都平原一直保持着较为安定的环境,保持着“天府之国”的称号。隋唐五代年间,随着关中天府的衰落,成都平原成为新的天府之国,尤其是唐代扩建了都江堰灌区,使成都平原的灌溉农田面积大为增加。

至唐代后期,成都平原社会经济仅次于扬州,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每当关中有事,受到威胁之时,唐朝帝王都要驾幸成都。

北宋以后,成都平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的称号,虽然每遇战乱,成都平原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凭借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成都平原总是能够快速恢复。“天府之国”的名号几经更迭,最终只有成都平原还保留着这个美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sw/701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