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继续分享《猫下泌尿道阻塞》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包括概述、梗阻的病理生理学、病史和临床症状、初步稳定、导尿管留置、影像学评价、其他管理方案、家庭护理、预后等内容。上周猫下泌尿道阻塞已介绍前面4部分内容,今天将继续介绍后续内容
参考书籍《TextbookofSmallAnimalEmergencyMedicine》
使用导尿管
使用导尿管可缓解物理性梗阻,常被认为是管理下泌尿道阻塞时的必要操作。为了成功放置导尿管,我们需要尽一切努力,减少尿道损伤如撕裂或狭窄,以降低发病率、费用甚至死亡率。
推荐深度镇静/镇痛,甚至是麻醉。在留置导尿管过程中,患猫发声、移动或挣扎都提示镇静不足,容易造成严重的尿道痉挛,增加尿道创伤的风险。
使用10:1的盐水和无菌润滑剂混合液可用于整段尿道,减少导尿过程中尿道损伤。
在插管时,当导尿管进入阴茎尿道后,向后牵拉包皮,使尿道变直,方便导尿管进入,减少创伤。
常使用末端开口的导管(聚丙烯、聚四氟乙烯或聚氨酯)作为起始的解除阻塞导管。
聚丙烯导管为硬质导管,会引起严重的尿道刺激,应考虑使用软质的留置导管替代。
聚四氟乙烯或聚氨酯导管在室温下比较硬实,便于初始的导开阻塞的操作,但在体温下会变柔软(即可用于留置)。
(a)聚丙烯管,(b)聚乙烯管,(c)聚四氟乙烯管,(d)聚氨酯管
留置导尿管后,可放空膀胱并冲洗,之后连接封闭收集装置,减少逆行性感染风险。
冲洗系统
诊断评估
仔细选择合适的诊断很重要,尤其在有经济考量的病例中。
血常规、PCV/TP
尿检:结晶尿、血尿、脓尿
尿液培养:在拔除导尿管时培养很重要
腹部X线片:评价膀胱/尿道结石(包括整个下泌尿道)
梗阻后护理
液体疗法+监测产尿量
可能存在梗阻后利尿(POD),导致大量尿液产生。
这种利尿的原因,可能是梗阻期间血液中聚集了大量的渗透性活性物质、压力性坏死、髓质冲刷和/或抗利尿激素抗性。
POD(产尿量>2ml/kg/h)在梗阻后的猫发生率为46%和88%(不同文献)。第二篇文献中提到37%的病例在调整液体速度后,发生率下降37%。
另外需要注意,尿量丢失过多会使动物发生严重的脱水和低血容量。
梗阻后也可能尿量产生不足(<1ml/kg/h),尤见于收集系统梗阻或脱水。急性肾衰竭也会导致真性寡尿,但在尿道梗阻的动物非常罕见。
镇痛和镇静
膀胱炎和尿道阻塞、加上留置导尿管,都是非常疼痛的操作,而这些也是可能导致动物再次梗阻的原因。
可选择阿片类(丁丙诺菲或美沙酮)加镇静剂(乙酰丙嗪)。乙酰丙嗪可提供有效镇静,减少应激和激动(心血管系统稳定时使用),另外还可促进尿道放松。
哌唑嗪也是一个α1拮抗剂,同样具有类似效果。
是否使用抗生素
在此类疾病中,泌尿道感染[UTI]的发生率非常低。
文献也提到抗生素并不预防导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UTI]。而且导管相关的获得性UTI发生率为13%-33%,比较低。(译者注:该数据为年猫病杂志和急重症年会中给出的数据,与国内目前数据存在差异,各位看官慎重!)
因此,更建议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而在拔除导尿管后用尿管尖端和尿液行培养和药敏,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电解质和肾指标
需要频繁监测。在第一个24小时内,预期肾脏指标会快速下降,若非,考虑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肾衰竭、尿腹等)。
可能发生低钾血症(尤其是POD的病例),故要添加钾。
当患猫临床症状改善,血液学结果正常,POD解除,尿液中无大的碎屑、血凝块或栓子时,可拔除导尿管。在拔除导尿管后的12-24小时,需要密切监测自主排尿,方可出院。
其他管理方案
可能存在经济上的考量,有一些严重的猫(低体温、心动过缓、侧卧等等)唯一的选择可能是安乐死。
对稳定的尿道梗阻的猫,除了安乐死之外,可以选择的操作是药物管理(镇痛、镇静)、给予低应激环境、间断性膀胱穿刺,使动物恢复自主排尿,而不需要留置导尿管。
对门诊病例,需要插入导尿管做一次膀胱减压,以清除物理性梗阻。之后回家继续镇痛、镇静,至患猫恢复自主排尿。
在家护理
可能复发,故避免重新梗阻是非常重要的。
提供持续镇痛和镇静非常重要。可选择给予乙酰丙嗪和丁丙诺菲或加巴喷丁5-7天。
移除导尿管后有严重尿道痉挛的动物,可使用哌唑嗪,作为α1拮抗剂和尿道松弛剂。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日常护理中,增加摄水量,包括换为湿粮饲喂、水中添加风味剂、使用流水。
必要时调节尿液pH值。
丰富环境,避免应激。
预后
复发率为15%-40%
二次复发的动物可考虑必要时行尿道造口术。尿道造口可显著降低复发率,但并不能减少FIC的发病及相关临床症状。另外,这些病例会增加UTI的风险。
星标一下再走呗!
IreneYe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ss/6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