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碎石价格

益母草,不仅仅是妇科圣药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重剂效验

一、陈继明教授常以《金匮》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白术、泽泻、茯苓)为主方,着眼肝脾,兼顾血水,加用重剂益母草、泽兰治疗肝硬化腹水,以达扶脾利水、养血和肝之功,益母草用量为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二、孟维滨主任医师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肺心病,重用益母草g,每日1剂,水煎服,获得较好疗效。[中医药学报,,(1):42]

三、朱良春教授经验体会,益母草有显著之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g以上,药效始宏。

另外,常在辨证方剂中配伍重剂益母草90~g,治疗急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之水肿。(《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按语:益母草具活血利水之双重作用,故对于水血同病,或血瘀水阻所致之肿胀,堪称佳品。

常用于治疗肝硬化、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之水肿,且对肝、肾器官本身之病变亦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此疗效与其本具之抗炎、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改善肾血流量及组织器官之血液循环状态相关。

四、戴希文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常在辨证方中配伍益母草,每剂用量不超过g。

曾有报道益母草有肾毒性,但戴氏临床长期应用未遇有肾损害者,认为可能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五、吴翰香教授是上海名医,对严重的急性肾炎早期病例,症见血尿、少尿、浮肿、高血压等,常在萍翘四苓汤(浮萍、连翘、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的基础上,加用益母草g。

临床观察此方连用6~26天,血尿、浮肿可以消失,高血压亦可下降,疗效较满意。(《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按语:益母草具清热解毒、活血逐瘀、利水消肿之功,大剂量应用时利水消肿作用显著,对急性肾炎及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近期疗效较佳。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益母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抗血栓、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抗变态反应、调节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改善肾血流量、利尿、降血压、调节肠道运动、抗菌等作用,而此诸多功用对改善肾脏病变(包括肾功能不全)具有积极重要之意义。

六、《常用中草药新用途手册》载,用益母草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24例,一般15日左右见效。

七、夏天教授是陕西名医,认为益母草能袪瘀生新,活血调经,利尿。

其生药有效成分含量低,故水煎剂用量宜大,一般为15~60g,治肾炎用量更大,可用30~g。

临证配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牛膝,治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闭经痛经;配香附、延胡索、川芎、当归、乌药、小茴香,治痛经;

配白茅根、车前草、玉米须,治肾炎水肿兼瘀者。(《方药传真》)

八、奚九一医生善用益母草治疗血栓性静脉炎,药用益母草、紫草、地丁、赤芍、丹皮、甘草,随证加减,方中益母草用量为60~g。(《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九、赵轩亮医生习用重剂益母草治疗女性不孕症,药用益母草、赤芍、当归、红花、桃仁、香附、川牛膝、木香、沉香、紫河车,随证加减,方中益母草用量为90~g。(《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十、陈士铎先生以解悬汤治疗垂乳证属胃之气血虚衰、胃血燥者,药用人参、当归、川芎、益母草、麦冬、荆芥、炮姜,方中益母草用量3两。(《辨证奇闻》)

十一、黄和医师认为益母草长于活血祛瘀,且能解毒利水,是治疗妇女月经失调、产后瘀阻腹痛诸疾之要药,亦为肝肾疾病水肿之效药。

常于辨证方中加用重剂益母草90~g治疗急、慢性肾炎,妇女痛经,闭经,荨麻疹等,颇有良效。

评析

益母草,苦、辛,微寒,有小毒。归肝、心、肾、膀胱经。通利之剂也。药效以通行降利为特点,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痛,恶露不尽,癥癥积聚,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水肿,小便不利,尿血,疮痈肿毒,皮肤痒疹等。

益母草功用主七:

①活血,擅长行血逐瘀,祛瘀生新,凡血行阻滞、经脉不利者均能见功;

②调经,为妇科经产疾病之良药,凡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难产,产后瘀血诸证,皆可用之;

③利水,能利尿治肾炎水肿、臌胀、腹水诸疾;

④清热解毒;

⑤祛风止痒而治皮疹,常配豨莶草、徐长卿、防风等;

⑥祛瘀生新而愈疡疗疮;

⑦平肝潜阳而降血压,治头痛眩晕,常配石决明、钩藤、牛膝等,可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益母草从临床主治妇产科疾病,逐渐发展到应用于内、外、骨伤、五官等多科疾病之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

常用量:煎服,10~30g。鲜品加倍。孕妇、阴虚及血虚无瘀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益母草具有兴奋子宫、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抗凝、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兴奋呼吸中枢(小量兴奋、大剂量时抑制)、抑菌、利尿、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抗变态反应、抗移植排斥反应、抗早孕、调节肠道运动等作用。

重剂效验中计举11位医家应用益母草之证治,反映了重剂益母草治疗妇科疾病、肾炎、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肺心病、高血压、静脉炎等病证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之应用经验。

其最小用量为30g,最大用量为g。

临床用益母草利水消肿,剂量宜大,每日45g以下时,利尿作用不明显,而在60~g或更大量时,方显佳效。

历代本草对益母草未言其有毒,但近代发现使用剂量过大,可出现毒副作用,药理毒理研究亦已证实,故主张归其为小毒之列,医者当予注意。

益母草以其逐瘀、利水、清热之功,常用于内科、妇科诸多疾病之治疗,因其疗效在大剂量应用时显著,且毒性较小,故临床大剂量使用较为普遍。尤其对一些水血同病之疑难重症,非大量则难取效。

但有报道,有人服g/d无不良反应,有人服20g/d即发生中毒,可见此药之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推及他药,亦当如是。尚有临床超大剂量服用益母草致死的报道。

医者临证,必当因人据证而用药,务须遵循剂量递增之原则,切忌孟浪。剂量之大小,乃至悬命一线,能无惊乎!虽慎思谨行,亦难百虑无失,而况轻之也哉!

不良反应:益母草毒性较小,成年雄鼠喂以含50%益母草干粉的饲料80天,未显示毒性作用或生育能力改变[KongYCetal.AmJChinMed,,4(4):]。

小鼠静脉注射益母草注射液的LD50为30~60g/kg[山西医药杂志,,(4):21]。

慢性毒性试验,未见动物心、肝、肺、肾的病理损伤[医院药学杂志,,9(4):]。

益母草中毒原因主要是超剂量用药和孕妇误用。

一般在服药后4~6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突感全身乏力、疼痛酸麻,下肢呈瘫痪状态;重度中毒并有大汗,血压下降,甚或虚脱,呼吸增快、增强,重者可出现呼吸麻痹。

此外,尚有腰痛、血尿,孕妇中毒可致流产。亦有益母草过敏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毒药本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班秀文:

益母草,又名坤草,其性味辛苦微寒,不仅能入心、肝和膀胱经,而且能直入冲、任二脉阴血之海,是行中而有补,祛瘀可生新之品,为妇科常用之良药。

益母草的作用,根据历代方书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化瘀生新,二是利水消肿,三是散风解毒。这三种作用,都经得起临床的验证。

但我认为其中以第一种为最主要,我常常说:“益母草能祛瘀,能止血。”盖其味辛则能散,苦则能降,辛开苦降,可以祛瘀生新;其性微寒,能清冲、任之伏火而凉血止血。

妇女以血为主,经、带、胎、产、乳均与血有关,治妇科病不离血,如能正确运用益母草,则其疗效迅速。

1

我在妇科临床实践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常加入益母草一味,取其直达血海之功。

例如:

经行错后,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者,此属血虚之变,常用圣愈汤加益母草治之,或用简便方——黑豆、鲜嫩益母草各等量,同煮烂熟加油、盐服用,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带下色白质稠而夹血丝者,此属脾失健运,不能统摄血液所致,常用异功散或补中益气汤加益母草治之。

孕妇胎漏出血,治之当着眼于安胎止漏,如阴虚火动而胎漏,常用两地汤补水制火以治本,加益母草、旱莲草以止血化瘀。

产后之妇,是又虚又瘀之体,如恶露不绝偏于虚者,以益母草加入佛手散或生化汤治之;偏于瘀积者,则以桃红四物汤加益母草治之。

孕妇临产受惊以致郁结难产者,常用保产无忧散加益母草治之,则撑开催产之力加强。

婚后多年不孕,症属阳虚寒凝,胞脉不通者,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坤草、制附子治之,取其温化通行之功。

2

忆住昔年青时跟师临床,曾见老师用大承气汤加益母草治死胎不下,往往服药一二剂而收到满意的效果;

又一产妇临盆三日,气虚乏力,胎儿不下,经西医同志诊为“宫缩乏力”,后经一老中医辨为气血虚弱,载运乏力论治,以鲜益母草半斤,土黄芪半斤,同煮乘温热频服,药二剂后,气充胎出,母子均安。

3

益母草,不仅是妇科的良药,而且属于血分病变的各科疾病都可用之。

如小便短赤涩痛的血尿,属下焦湿热,损伤络脉,用龙胆泻肝汤加益母草治之;

长夏之时,湿热交蒸,小儿全身肌肤痒疹难忍,或疮疖痈肿,以益母草配忍冬藤各适量,同煮水外洗,或配一点红共捣烂外敷,能祛毒消肿,清热止痒。

益母草的用量,方书是10~15克。我用于止血时不超过20克,多与旱莲草同用;用在活血祛瘀时,是30~克,多与归、芍之类同用。

总之,益母草是妇科疾病常用的良药。

可惜清代大医家陈修园却囿于“守道遵经”上,极力贬低益母草的临床价值,在他的《妇科要旨》中说什么“无一字言及妇人经产之症”,甚至骂别人用益母草治病是“杀人不见血”。证之临床,此老之言,未免过于偏激,学者当择善而从,不要为名家之言所惑。

《中药大辞典》:益母草

拼音YìMǔCǎo

别名范(《诗经》),萑(《尔雅》),益母、茺蔚、益明、大札(《本经》),臭秽(《尔雅》刘歆注),贞蔚(《别录》),苦低草(《千金方》),郁臭草(《本草拾遗》),夏枯草、土质汗(《近效方》),野天麻、火枚、负担(《经效产宝》),辣母藤(《履巉岩本草》),郁臭苗(《救荒本草》),猪麻(《纲目》),益母艾(《生草药性备要》),扒骨风(《分类草药性》),红花艾(《岭南采药录》),坤草(《青海药材》),枯草(《药材资料汇编》)。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江苏植药志》),益母蒿(《东北药植志》),陀螺艾(《广西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夏季生长茂盛而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在花盛开或果实成熟肘采收者,品质较次。

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方形,单一或分枝,高60厘米至1米许,被微毛。叶对生;叶形多种,一年根生叶有长柄,叶片略呈圆形,直径4~8厘米,叶缘5~9浅裂,每裂片具2~3钝齿,基部心形;茎中部的叶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3裂,两侧裂片常再1~2裂,最终裂片近线形,先端渐尖,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全缘;最上部的叶不分裂,线形,近无柄,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花多数,生于叶腋,呈轮伞状;苞片针刺状;花萼钟形,先端有5长尖齿,下方2片较上方3片为长;花冠唇形,淡红色或紫红色,长9~12毫米,上下唇几等长,上唇长圆形,全缘,下唇3裂,中央裂片较大,倒心脏形,花冠外被长绒毛,尤以上唇为甚;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内面近裂口的下方;子房4裂,花柱与花冠上唇几等长,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三棱状,长约2毫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本植物的花(益母草花)、果实(茺蔚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溪边等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全草呈黄绿色,茎方而直,上端多分枝,有纵沟,密被茸毛,棱及节上更密。质轻而韧,断面中心有白色髓部。叶交互对生于节上,边缘有稀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两面均有细毛茸;多皱缩破碎;质薄而脆。有的在叶腋部可见紫红色皱缩小花;或有少数小坚果。有青草气,味甘微苦。以茎细、质嫩、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细叶益母草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益母草宁等多种生物碱、苯甲酸、多量氯化钾、月桂酸、亚麻酸、油酸、甾醇、维生素A、芸香甙等黄酮类。又含精氨酸、4-胍基-1-丁醇、4-胍基-丁酸、水苏糖。

药理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

早年即证明益母草制剂对兔、豚鼠、犬的离体子宫有直接兴奋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相似,但作用较弱。尔后的药理研究证实此说。益母草的水浸膏或乙醇浸膏不但在离体子宫,而且在在位子宫(静脉注射)、子宫瘘(灌胃)的试验中,均证实有兴奋作用,子宫的振幅、收缩率、紧张度,无论已孕与未孕者均见增加,持续时间颇久,益母草酊剂效力似不及煎剂。煎煮8小时或室温保存2周,效力尚无显着减弱。其有效成分在叶部,而茎部无收缩子宫作用,根部效力亦差,采集宜在5月间叶子茂盛之时进行。益母草中也有某种成分(溶于乙醚)对子宫呈抑制作用,所提得的益母草碱能兴奋离体子宫,却不能兴奋在位子宫。也有报告粗制的益母草碱对离体子宫及子宫瘘试验中作用都不明显。用Stas-Otto法提得的益母草生物碱,对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据报道北京提得的益母草碱甲2.5~5毫克/公斤予麻醉猫静脉注射,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能增加子宫张力,并能降压;对猫、豚鼠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从种子中提得的茺蔚子碱甲则无显著作用。四川提得的益母草总碱对豚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其作用类型与麦角新碱相似,益母草总生物碱3毫克与马来酸麦角新碱0.04毫克的效价相当。但对在位子宫之作用如何,亦未见报告。总之,益母草水溶性成分无论对离体、在位及整体不麻醉动物的子宫皆有兴奋作用,但其真正有效生物碱尚待确定。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益母草水浸剂、茺蔚子水浸出液或醇-水浸出液、益母草碱、益母草碱甲、益母草总碱、花的煎剂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均有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益母草中也有某种引起血压上升的成分(溶于乙醚,对子宫呈抑制作用);而在实验室中自制的益母草碱对麻醉猫的子宫及血压无作用,却能减少甚至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益母草乙醇制剂对在位兔心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兔心,先见轻度抑制,后见轻度兴奋,大量则呈抑制现象。对离体蛙心,益母草碱是小量兴奋、大量抑制;水苏碱可减慢蛙心收缩率。用益母草碱灌注蟾蜍后肢时,可见血管收缩,灌注家兔之耳、肾及肠也见到血管收缩现象,但作用稍弱,于兔耳灌注有时可见流出量增加。其降压作用不受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却能被事先注射阿托品而显著削弱,此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

③其他作用

益母草碱据报道能兴奋呼吸中枢。其所含生物碱能抑制蛙的中枢神经系统;花煎剂能提高大小肠的蠕动。

益母草素对神经肌肉标本有箭毒样作用,对麻醉兔静脉注射可使尿量增加,高浓度能引起溶血。益母草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皮肤真菌之生长有抑制作用。

毒性益母草毒性很低。以益母草浸膏饲喂孕兔,虽引起流产,但对体温、呼吸、心率皆无影响,亦无其他中毒现象。益母草总碱给家兔每日皮下注射30毫克/公斤,连续2周,对进食、排便和体重均无影响;小鼠静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2±37.2毫克/公斤。由于其毒性低,而作用强度不及麦角制剂,故临床应用时可适当增加剂量。茺蔚子如1次服用在30克以上,可在4~6小时内发生中毒现象,如全身无力,下肢不能活动,周身酸痛,胸闷;重者有出汗,并呈虚脱状态。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性味辛苦,凉。

①《本草拾遗》:"寒。"

②《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温,无毒。"

③《纲目》:"味辛微苦,无毒。"

④《本草正》:"味微苦、微辛。微寒,性滑。"

归经入心包、肝经。

①《本草汇言》:"手、足厥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脾、包络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调经,消水。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①《本经》:"主瘾疹痒。"

②《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

③《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④《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⑤《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

⑥《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痢,疳,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⑦《本草求原》:"清热,凉血,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阴虚血少者忌服。

①《经效产宝》:"忌铁器。"

②《本草正》:"血热、血滞及胎产难湿者宜之;着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复方①治痛经:益母草五钱,元胡索二钱。水煎服。

⑦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一两,炖服,连服一周。

④治瘀血块结:益母草一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④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独行方》)

⑤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铰取汁,顿服之。(《独行方》)

⑥治产后血运,心气绝:益母草,研,绞汁,服一盏。(《子母秘录》)

⑦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圣惠方》)

⑧妇人分娩后服之,助子宫之整复:益母草九钱,当归三钱。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⑨治尿血:益母草汁(服)一升。(《外台秘要方》)

⑩治肾炎水肿:益母草一两。水煎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小儿疳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饮之亦妙。(《食医心镜》)

⑿治折伤内损有痪血,每天阴则疼痛,兼疗产妇产后诸疾: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担,以新水净洗,晒令水尽,用手捩断,可长五寸,勿用刀切,即置镬中,量水两石,令水高草三、二寸,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二,漉去草,以绵滤取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并得。如远行不能,将稀煎去,即更炼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一两服即瘥。其药辣疗风益力。无所忌。(《近效方》)

⒀治疔肿至甚:益母草茎叶,烂捣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合服之,即内消。(《圣惠方》)

⒁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捣烂用之。(《圣惠方》)

⒂治疖子已破:益母捣敷疮。(《斗门方》)

⒃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

⒄治马咬:益母草细切,和醋炒,封之。(孙思邈)

各家论述①《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曳。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②《本草汇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妇人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蹊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又疮肿科以之消诸毒,解疔肿痈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眼目科以之治血贯瞳人,及头风眼痛,以功能行血而去风也。习俗以益母草有益于妇人,专一血分,故屡用之。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消瘀逐滞甚捷,观其治疗肿痈疽,眼目血障,则行血活血可知矣。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者,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阳竭阴走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③《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④《本经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诸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恣饮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⑤《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疔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盖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⑥《本草正义》:"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赋苦燥之药,耗血恋邪,变生不测,更可虑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肾小球性肾炎

职干益母草(全草)3~4两,或鲜草6~8两,加水毫升,文火煎至毫升,分2~3次温服。小儿酌减。同时结合常规处理,如禁盐、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脑病征象者辅以50%葡萄糖溶液静注,有炎症感染者兼用抗菌素等。观察80例,均治愈。治愈日期最快5天,最长者36天。愈后随访半年至5年,未见复发病例。另有报告治疗急性肾炎4例,经6~26天亦完全治愈;慢性9例结合温补脾肾的中药治疗,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实践证明,益母草利尿消肿作用显着,对急性肾炎的疗效较满意。

②用于产褥期

益母草煎剂或益母草膏有收缩子宫作用,与麦角流浸膏相比,从产褥期子宫底下降水平及恶露情况来看,其作用基本相同。益母草制剂收缩子宫的作用发生很慢,服药后1小时宫缩加强者占16.4%,服药后2小时宫缩加强者占25%。煎剂是用干益母草1斤,加水煎成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产后连服3日;益母草膏(新鲜益母草1斤加糖4两收膏)每日约服1.3两。

③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取益母草全草干品4两,加水0毫升,暴火煎30分钟取头汁;药渣再加水~毫升,煎3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早晚两次空腹服,一股15天左右见效,治疗24例,均有不间程度的疗效。

备注尚有下列同属植物亦作益母草入药。

①白花益母草:花冠白色,其他与前种相同。产江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②细叶益母草:最上部的叶为3全裂或深裂,花冠较大,长18~23毫米,下唇比上唇短,花冠外面的长绒毛较密。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及陕西等地。

③土耳其益母草:花序上叶片长圆状菱形,3裂;花序顶端毛茸致密,苞片及萼筒均被紧贴的毛茸,花淡红色,长9~10毫米,上唇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小坚果顶端被白色短柔毛。产新疆。

益母草的幼株称童子益母草,功用相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益母草

拼音YìMǔCǎo

英文名MotherwortHerb

别名蓷、萑、益母、茺蔚、益明、大札、臭秽、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土质汗、夏枯草、野天麻、火炊、负担、辣母藤、郁臭苗、猪麻、益母艾、扒骨风、红花艾、坤草、枯草、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益母蒿、地落艾、陀螺艾、红花益母草、月母草、旋风草、油耙菜、野油麻、四棱草、铁麻干、红梗玉米膏、地母草草

出处1.陆矾《诗疏》:TUI,似萑。方茎,白花,花生节间。《韩诗》及《三苍》说悉云,TUI益母也。

2.《经效产宝》返瑰丹注:益母,叶似艾叶,茎类火麻,方梗凹面。四、五、六月,节节开花,红紫色如蓉花,南北随处皆有,白花看不是。于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开时,连根收采,阴干,用叶及花、子。

3.《纲目》:此草及子皆芜盛密蔚,故名芜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其茎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eonurusjaponicusHoutt.[L.het-erophyllusSweet;L.sibiricusauct.nonL.;L.artemisia(Lour.)S.Y.Hu]2.LeonurussibiricusL.[L.manshuricusYabe]

采收和储藏:全草在每株开花2/3时收获,选取晴天齐地割下,应即摊放,晒干后打成捆。

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cm。茎直立,四棱形,被微毛。叶对生;叶形多种;叶柄长0.5-8cm。一年生植物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略呈圆形,直径4-8cm,5-9浅裂,裂片具2-3钝齿,基部心形;茎中部叶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两侧裂片再1-2裂,最终片宽度通常在3mm以上,先端渐尖,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全缘;最上部叶不分裂,,线形,近无柄,上面绿色,被糙伏毛,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具花8-15朵;小苞片针刺状,无花梗;花萼钟形,外面贴生微柔毛,先端5齿裂,具刺尖,下方2齿比上方2齿长,宿存;花冠唇形,淡红色或紫红色,长9-12mm,外面被柔毛,上唇与下唇几等长,上唇长圆形,全缘,边缘具纤毛,下唇3裂,中央裂片较大,倒心形;雄蕊4,二强,着生在花冠内面近中部,花丝疏被鳞状毛,花药2室;雌蕊1,子房4裂,花柱丝状,略长于雄蕊,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三棱形,先端较宽而平截,基部楔形,长2-2.5mm,直径约1.5mm。花期6-9月,果期7-10月。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株高达80cm。茎直立,四棱形,有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0.5-5cm;茎最下部的叶早落,中部的叶卵形,掌状3全裂,长约5cm,宽约4cm,裂片长圆状鞭形,再羽状分裂成3裂的线状小裂片,宽度通常1-3mm;最上部叶明显3裂,小裂片线形,近无柄,上面绿色,疏伞花序腋生,多花;无花梗;小苞片针刺状,比萼筒短,被糙伏毛,花萼钟形,外面被柔毛,先端5齿裂,具尖刺,上方3齿比下方2齿短,宿存。花冠唇形,淡红以或紫红色,长15-20mm,外面密被长柔毛,上唇比下唇长1/4左右,由唇长圆形,全缘,下唇3裂,中央裂片卵形;雄蕊4,二强,着生在花冠内面近中部,花丝疏被鳞状毛,花花2室;雌蕊1,子房4裂,花柱丝状,略长于雄蕊,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三棱形,上端较宽而平截,基部楔形,长约2.5mm。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田埂、路旁、溪边或山坡草地,尤以向阳地带为多,生长地可达海拔m以上。

生于石质山坡、砂质草地或松林中,海拔可高达0m。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陕西西北部、甘肃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海拔在0m以下的地区者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播种期因品种羽性不同耐异,冬性益母草,必须秋播种均可开花结果。播种按行距27cm,穴距20cm,深3-5cm,开浅穴播种。

田间管理苗高7cm,间苗2-3次,至苗高17cm左右定苗,每穴留壮2-3株,每1hm2保持存苗45万万株产量最高。秋播者中耕除草3-4次,第1次在12月间苗时,第2年视杂草及植株生长性况进行2-3次。春播者进行2-3次,中耕宜浅。播种前除施基肥外,在生长期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以人畜粪尿、尿互等氮肥为主。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白粉病,在发病前后用25%粉犭宁0倍液防治。菌核病,可喷1:的瑞枯霉;或喷1:1:倍波尔多液;或喷40%菌核利倍液等防治。还有花叶病等为害。虫害有蚜虫,春、秋季发生,用估学制剂防治。小地老虎于早晨捕杀,或堆草诱杀。

性状性状鉴别(1)益母草茎呈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约5m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密被糙伏毛。质脆,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多部落或列存,皱缩破碎,完整者下部叶掌状3裂,中部叶分裂成多个长圆形线状裂片,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轮伞花序腋生,,花紫色,多脱落。花序上的苞叶全缘或具稀齿,花萼突存,筒状,黄绿色,萼内有小坚果4。气微,味淡。

(2)细叶益母草茎中部叶呈卵形,基部宽楔形,掌状三全裂,裂片又羽状分裂成线状小裂片。花序上的苞叶明显三深裂,小裂片线状。

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1)益母草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较厚,并有角质层。非腺毛1-4细胞,长-μm,基部直径24-40μm,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0-24μm。柄单细胞。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内含小针晶,长4-16μm,四棱处皮层外侧有6-8列厚角细胞,内皮层细胞较大。中柱鞘纤维束散在,微木化。木质部在棱角处较发达。髓细胞含长方晶,长12-48μm,宽4-20μm,并有针晶,长8-28μm。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呈波状弯曲,有众多单细胞非腺毛,呈圆锥状,长64-μm,壁厚约6μm,壁上有疣状突起,毛茸基部直径20-40μm,周围有4-7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表面有角质条状纹理,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0-24μm,柄单细胞。下表有疣状突起,顶部细胞胞腔较窄,另有少数腺毛及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32-36μm。

(2)细叶益母草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腺毛较多,头部4细胞,尤以叶脉为多。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波状弯曲,非腺毛单细胞,锥状,长48-μm,另外少数2细胞的非腺毛,长-μm,腺鳞较多,头部8细胞,直径40-53μm。

化学成分1.益母草全草含益母草碱(leonuri-ne)[1,2],水苏碱(stachydrine)[2],前西班牙夏罗草酮(prehis-panolone)[3],西班牙夏罗草酮(hispanolone),鼬瓣花二萜(gale-opsin),前益母草二萜(preleohrin)及益母草二萜(leohete-rin)[4]。

2.细叶益母草全草含益母草碱,4-胍基-1-丁醇(4-guani-dino-1-butanol),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acid),精氨酸(arginine)[5],益母草碱亚硝酸盐(leonurinenitrite)[6]。还含细叶益素养草萜(leosibirin),异细叶益母草萜(isoleosibirin)及细叶益母草萜内酯(leosibiricin)[7]。叶含水苏碱[8]。

药理作用1.对子宫的作用:益母草煎剂、酒精浸膏及所含益母草碱等对兔、猫、犬、豚鼠等多种动物的子宫均呈兴奋作用。用益母草煎剂给于兔离体子宫,无论未孕、早孕、晚期妊娠或产后子宫,均呈兴奋作用,对在位子宫,经快速静脉注射,30分钟后即出现兴奋作用,其强度与作用时间随用量加大而增长。兔子宫痿试验,用益母草煎剂,当子宫内加压或未加压时,均于给药15-20分钟后,使子宫呈显着的兴奋作用。益母草总碱对豚鼠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其作用类似麦角新碱。益母草水浸膏及乙醇浸膏对离体及在位子宫均有显着的兴奋作用。但对在位子宫,兴奋前先有一短时间的抑制作用,经乙醚提取后的水溶液,则无此抑制作用。对动情前期或卵巢切除后肌内注射雌二醇50mg的大鼠离体子宫,益母草碱均可使其振幅增加。益母草碱的作用与剂量有关。浓度为0.2-1mcg/ml时,剂量一张力呈线性关系,至2mcg/ml以上时达最大张力。有时可见益母草碱对自发性收缩的标本呈双向性作用,用最低有效量或突然增加浓度(超过原浓度5倍)时,在引起兴奋之前可有10-20分钟的短暂抑制。高浓度(>20mcg/ml)因子宫肌膜的局部麻醉作用而呈现抑制作用。益母草的子宫收缩作用可持续几小时,但冲洗后可恢复。阿托品2mcg/ml不影响其收缩作用,而对兔在位子宫无作用,这是由于蒸馏法制得的益母草针剂中只含挥发油不含生物碱。益母草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叶部,根部作用很弱,茎部无效。口服益母草水煎剂4-5次每次0.1ml(约含水提取干品50mg)。总量-mg,对小白鼠有一定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

2.抗血小板聚集、凝集作用:通过烫伤、冰水应激和静脉注射ADP等不同方法,造成Wistar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活性升高,对益母草注射液(I)在体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观察,大鼠烫伤1小时,血液血小板聚集比值下降,颈外静脉注射益母草注射液4.4ml/kg(含生药2g),能维持烫伤大鼠血小板聚集比值于正常范围。在冰水应激实验中,腹腔注射12ml/只,含生药4g,连续4天,大鼠心肌小血管血小板聚集物出现率明显减少,心肌细胞亚微结构变化亦相应改善,大鼠滴注ADP后,预注l(3ml/kg含生药6g)制剂组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下降,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血小板聚集物出现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益母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还可通过研究益母草对血小板内cAMP、cGMP,动脉壁前列环素PGI2活性影响来证明,将益母草用酒精提取制成针剂,每1ml含生药2g,实验结果表明,对小白鼠血小板内cAMP含量明显升高(P<0.01=,显着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32%,对动脉壁PGI2样物质活性无影响,抑制率为0.6%,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益母草具有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或通过激素起作用。

3.具有改善冠脉循环和保护心脏的作用:益母草可促进由异丙肾上腺素造成的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的很快恢复。异丙肾上腺素50mg/kg,皮下注射制造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分别于24小时后选择T波压低和T波高的心电图,4天后选择双相T波心电图,用益母草制剂治疗,结果经治疗1小时内,大部分动物的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显示对心肌早期缺血(24小时)甚至病变,接近缺血坏死高潮期(4天),都能使冠脉循环得到改善。4%异丙肾上腺素50mg/kg皮下注射,制造大鼠肠系膜微循球障碍(血瘀),微血流立即从线状变为粒线状,30分钟后,再静脉注射益母草冲剂约经1.5分钟,微血流立即从粒线状变为线状,闭锁的毛细血管重新开放,恢复正常。静脉注射益母草制剂1ml/kg可明显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减慢心律及减少心输出量和右室作功的作用,动脉注射制剂mg/(生药)/kg,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对血管壁有直接扩张作用。大鼠连续4天腹腔注射(2g/天),然后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kg,经30分钟,观察心肌亚微结构表明,经益母草预防的10只动物,7只正常,3只轻度变化,表现为线粒体,闰盘、横管、肌浆网系统轻度肿胀,而对照组动物,4只轻度变化,6只病变明显,因此,益母草制剂对心肌超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有保护作用。非常明显地降低血深粘度,且有较强的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的作用,能纠正已失调的免疫机能恢复常态平衡。

4.对心血管的作用:小剂量益母草碱对离体蛙心,有增强收缩作用,使用大剂量时,反呈抑制现象。这种抑制现象可能由于迷走神经末梢兴奋所致。用益母草碱进行蛙血管灌流,呈血管收缩现象,其收缩程度与所用试液浓度呈正比例。用益母草碱(2mg/kg)注射于麻醉猫的静脉,即见血压下降,数分钟后即可恢复,这种矩暂性的血压下降现象,在两侧迷走神经切断后也仍能发现,若先使用阿托品,然后注射益母草碱,血压下降即不复如前显着,故可推知益母草碱的降低血压作用不在迷走神经中抠,而可能对迷走神经末梢兴奋作用所致。

5.对呼吸中枢的作用:益母草有直接兴奋作用,麻醉猫静脉注射益母草碱后,呼吸频率及振幅均呈显着增加,但在大剂量时,呼吸则由兴奋转入抑制,且变为微弱而不规则。在切断两侧述走神经后,仍不呼吸兴奋作用。

6.对肠平滑肌的作用:小量益母草碱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弛缓,振幅扩大,多量则振幅变小,而频率增加。

7.对肾脏的作用:益母草具有治疗犬肾功能衰竭的作用。实验使用健康杂种家犬制成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模型,设对照组、治疗组,用益母草针剂作为治疗药物,以肌酐(Cr)、尿素氮(BUN)、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肾血流量(RBF)及动物存活情况作为指标,研究益母草针剂对犬缺血型ARF的治疗作用,治疗组犬于致肾哀后6小时及-1-5天,每天静脉注射药物1次20ml(相当于生药60g),两组动物都饲养至第7天处死,病理检查结果表明,除Cr外,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十分明显,证明益母草针剂治疗犬缺血型初发型ARF具有显着效果。

8.其它作用:益母草碱性皮下注射有中枢抑制作用,MLD为0.4-0.6g/kg。兔静脉注射益母草碱1mg/kg,可见尿量显着增加。益母草碱在较高浓度时能使兔血悬液发生溶血作用。益母草碱水浸液用试管稀释法1:13-1:10,对许兰氏毛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红色表皮癣菌、星状奴卡氏菌均有抑制作用。益母草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毒性:益母草毒性很低。以益母草浸冒饲喂孕兔,虽引起流产,但对体温、呼吸、心率皆无影响,亦无其他中毒观象。益母草总碱给家兔每日皮下注射30mg/kg,连续2周,对进食、排便和体重均无影响;小鼠籍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2土37.2mg/kg。由于其毒性低,而作用强度不及麦角制剂,故临床应用时可适当增加剂量。芜蔚子如1次服用在30克以上,可在4-6小时内发生中毒现象,如全身无力,下胶不能活动,周身酸痛,胸闷;重者有出汗,并呈虚脱状态。小鼠静脉注射益母草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30-60g/kg。小鼠静脉注射益母草总碱的半数致死量为.2±37.2mg/kg。

鉴别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蒸干滤液,残潭加稀盐酸4ml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橙色沉淀。(检查生物碱)(2)薄层色谱本品粉末5g,加盐酸甲醇(1:)液50ml,冷浸过夜,滤过,取滤液45ml,减压浓缩,再加入蒸馏水5ml,滤过,蒸干,加正丁醇1ml溶液,作供试液;另以水苏碱、益母草碱对照。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一盐酸(4:0.5:1.5)展开,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生物碱斑点显橙红色。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性味味辛;苦;性微进

归经归肝;肾;心包经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主月经不调;经闭;胎漏难产;胞衣不上;产后血晕;瘀血腹痛;跌打损伤;小便不利;水肿;头号肿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注意阴虚血少看忌服。

1.《经效产宝》:忌铁器。

2.《本草正》: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复方①治痛经:益母草五钱,元胡索二钱。水煎服。②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一两,婉服,连服一周。③治瘀血块结:益母草一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阎东本草》)④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名独行方》)⑤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绞取汁,顿服之。(《独行方》)⑥治产后血运/公气绝:益母草,研,绞汁,服一盏。(《子母秘录》)⑦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续取汁,每服一/卜盏,人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圣惠万》)⑧妇人分娩后服之,助子宫之整复:益母草/L钱,当归三钱。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⑨治尿血:益母草汁(服)一升。(《外台秘要方》)⑩治肾炎水肿:益母草一两。水煎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11.治小儿洛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钦之亦妙。(《食医CA镜》)12.治折伤内损有疯血,每天阴则疼痛,兼疗产妇产后诸疾: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担,以新水净洗,晒令水尽,用手擦断,可长五寸,勿用刀切,即置缝中,量水两石,令水高草三、二寸,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二,溉去草,以e帛源取消汁,放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扬。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并得。如远行不能,将稀煎去,即更炼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一两服即窿。其药兼疗风益力。无所忌。(名近效方》)13.治疗肿至甚:益母草茎叶,烂捣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含服之,即内消。(《圣惠方》)14.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看捣烂用之。(《圣惠方》)15.治帘子已破:益母捣敷疮。(《斗门方》)16.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腕,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17.治马咬:益母草细切济口醋炒,封之。(孙恩越)

各家论述1.《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撅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竞蔚于为良。若治肿毒店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请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2.《本草汇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疯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妇久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暇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又疮肿科以之消诸毒,解疗HP痈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眼目科以之治血贸瞳人,及头风眼病,以功能行血而去风也。习俗以益母草有益于妇人,专一血分,故屡用之。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消滚逐滞甚捷,观其治疗肿痈疽,眼目血障,则行血活血可知矣。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者,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阳竭阴定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3.《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疯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4.《本经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诺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憋试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5.《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疯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疗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盖味李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疯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6.《本草正义》: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腻苦燥之药,耗血恋邪,蛮生不测,更可虑也。

临床应用1.治疗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取干益母草(全草)3-4两,或鲜草6-8两力口水ml,文火煎至ml,分2-3次温服。小儿酌减。同时结合常规处理,如禁盐、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脑病征象者辅以5O绍葡萄糖溶液静庄,有炎症感染者兼用抗菌素等。观察80例,均治愈。治愈日期最快5天,最长者36天。愈后随访半年至5年,末见复发病例。另有报告治疗急性肾炎女例,经6-26天亦完全治愈;慢性9例结合温补脾肾的中药治疗,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实践证明,益母草利尿消肿作用显着,对急性肾炎的疗效较满意。

2.用于产褥期:益母草煎剂或益母草膏有收缩子宫作用,与麦角流浸膏相比,从产褥期子宫底下降水平及恶露情况来看,其作用基本相同。益母草制剂收缩子宫的作用发生很慢,服药后l小时宫缩力加强者占16.4%,服药后2小时宫缩加强者占25%。煎剂是用干益母草1斤,加水煎成ml,日服3次,每次20ml,产后连服3日;益母草膏(新鲜益母草1斤加糖4两收冒)每日约服1.3两。

3.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取益母草全草干品4两,加水0ml,暴火煎30分钟取头计;药渣再加水-ml,煎3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早晚两次空腹服。一般15天左右见效。治疗2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ks/704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