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碎石价格

解密成都平原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4/9103322.html

2

解密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这是《山海经》对“都广之野”的描述,其实就是对成都平原富饶的描述。包括金沙遗址和广汉三星堆遗址都在成都平原上,可以这样说成都平原的富庶从距今四千多年就开始了。

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平原、盆西平原,为中国西南最大平原,四川盆地一部分。广义的成都平原界于龙泉山、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共覆盖29个县(市、区),总面积近平方千米。相当于四川盆地面积的1/10。狭义的成都平原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形成8个冲积扇重叠连缀复合的冲积扇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六处为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平方千米。古人又称成都平原为“陆海”。星星点点散落的村落,称之为“林盘”。成都龙门山和龙泉山两山相望,平原中天回山、凤凰山、五龙山、塔子山、牧马山、长秋山、横山子、磨盘山等山丘,像成都平原偌大的海洋上的几个小岛,漂浮在海面上。

从地质上来说成都平原一方面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线以东为扬子台地,以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质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另一方面成都平原是银川—成都断陷一部分。银川—成都断陷北起银川,南抵成都的北稍偏东的巨型断裂带,主要由一系列的大型断裂和断陷盆地形成。银川盆地和成都平原就是断裂带内部的两个大型断陷盆地。此断陷带相当宽阔,宽达80~千米,它本身又是一条强震带。成都凹陷为轴向北30°~40°,且西陡东缓的不对称向斜凹陷。

自震旦纪以来,成都平原就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凹陷地带。成都平原包括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的喜马拉雅期(约1.3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基底以上,震旦系至第四系的沉积层,总厚度约达万米以上。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米。同时成都平原西面的龙门山,东面的龙泉山不断上升形成背斜地层。

成都平原西以邛崃山脉、龙门山为界,东以龙泉山为界,都是受川青块体持续向SSE方向蠕散和四川盆地西缘加载的影响,盆地内部沿沉积盖层中的软弱层亦发生了由西向东方向的滑脱,于一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如障碍体)形成逆断层—褶皱构造山体。邛崃山脉是横断山脉最东缘的山系,南北绵延约千米,海拔米左右,是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山脉近南北走向,东陡西缓,为成都平原都江堰至天全一线以西山地的总称。邛崃山脉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形成的青藏高原最靠东边的一条南北向山脉,属新大陆与古大陆的结合部,两部分大陆的连接处还没有完全搭接好,受地球重力与内应力的影响,过一段时间就要重新构架一次,大地腾挪构建的能量表象便是地动山摇。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万年)形成,属于邛崃山脉。成都平原东缘的龙泉山脉长千米,宽10千米,整个山脉狭窄而长,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成为了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发源邛崃山脉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携泥沙奔涌而来,形成长约千米、宽约50~70千米的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新生界第四系堆积物,经历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更迭的冰后期变迁逐渐形成的,以冰碛、冰水沉积为主,上覆冲积、洪积、湖积、残坡积、类黄土堆积、沼泽积及冰水堆积的砂、砾石、黏土,整个平原迄今仍处于沉降之中。在成都平原的形成过程中,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逆冲推挤作用,不但使成都平原及其边界断裂复活,而且龙门山第四纪强烈抬升为成都平原的第四纪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完成的《成都平原水文物探工作报告》,主要是引岷江水入沱江后对成都平原地下水的调查。年~年再成都平原开展了系统性面积性电测深工作,工作比例尺为1:10万测网密度4千米×1千米,控制面积平方千米。工作面积覆盖整个狭义上的成都平原。查明成都平原松散堆积砂砾卵石层的地下水,指出了富水地段,并且查明平原中第四系分布形态,为成都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圈定出大小12个深陷、凹陷(或凹槽),4个凸起,大邑—彭州—绵竹断裂、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苏码头断裂等23条(隐伏)断裂。说明成都平原的断陷作用从和所加的北东向断块的断陷开始,然后向东西两侧扩张。不同断裂在不同时代的边冲运动对成都平原的形成和演化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日前,随着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的全面展开,成都平原地下形态以更加“透明”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文字:武斌

编辑:王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ks/701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