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相关知识 http://pf.39.net/bdfyy/bdfyc/141025/4503168.html名医档案
徐桂彬,昆明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组部、团中央第20批赴滇博士服务团医疗组组长,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人才、广东省教育厅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人才、广州市卫计委高层次卫生骨干人才,“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目前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结石学组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接上期)
是不是所有结石都要做治疗呢?
徐桂彬:其实也不然。需不需要治疗,主要要看结石的部位、大小、结石密度、结石的形态以及输尿管是否存在结构异常,还要结合患者自身症状。一般而言,小于10mm的结石,一般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饮水、慢跑、吃药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如果结石介于10mm到20mm之间,一般可能过体外碎石击碎结石后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结石大于2cm的,通常就需要手术治疗了。
大于2cm的结石手术方法都有哪些?
徐桂彬:对于泌尿系统需要手术的结石,绝大多数可以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而不需要以前的开刀手术。像尿道、膀胱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均可以通过尿道进入,进行碎石并取出,手术并不存在伤口,非常安全,效果也很好。对于体积大的肾结石,则可以选用微创经皮肾取石手术,这种手术的方法是在腰上打个小洞到肾脏,这个小洞很小,相当于铅笔头大小的小孔,在皮肤和肾脏内建立一条“隧道”,通过这条“隧道”进去肾脏内部将结石打碎、取出。这种微创手术可以处理类似鸡蛋大小,甚至更大的肾结石。
近十年来,随着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对于直径2cm左右的结石,也可以采用输尿管软镜进行手术,这种手术的创伤更加小,完全没伤口,它的原理是通过一条如蛇状般的软镜,镜子末端可弯曲,经尿道直接进入到肾脏内部,看到结石后,应用手术设备将结石打碎取出。病人手术完以后,有些可以当天就出院,所以说创伤和风险都很小。
泌尿系结石怎么预防呢?
徐桂彬: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可治可防”的疾病。在谈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的时候,我们首先得了解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导致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的?
影响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人体质差异出现的代谢异常、泌尿系结构异常引起的尿路梗阻、泌尿系统感染、药物使用等都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常见原因。
由于结石形成的因素不同,结石的组成成分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每个结石患者,取出结石进行结石成分分析很重要,一方面可以得出结石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反应出我们人体的代谢异常情况。根据不同结石成分,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预防。例如,尿酸结石应少吃高嘌呤食物,包括海鲜、啤酒、动物内脏等等,同时多喝碱性饮料有助于预防结石,最简单就是泡柠檬水。假如为草酸钙结石,应当适当多喝水,降低尿中草酸浓度,同时应少吃豆腐、菠菜、坚果等高草酸食物。同时要限盐,就是饮食不要太咸,钠盐摄入过多会造成尿钙排漏增多,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g。多吃柑橘,柑橘类水果可增加尿液中枸橼酸含量,枸橼酸是结石抑制因子,有利于预防结石的复发。对于感染性结石,控制泌尿系感染则尤为重要。
喝水有什么要求吗?喝什么水好呢?量有没有具体要求呢?
徐桂彬:喝水的确也是有要求,中国南部,特别是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这些省份,水质比较硬,含矿物质较多。因此,对于肾结石易发人群,不推荐喝矿物质水,我们推荐喝纯净水。一般来讲,每天至少保证ml的饮水量,这样更有助于加速身体新陈代谢,因为每个人水的消耗量都不一样,工地工人跟室内白领要求不一样,夏天天气炎热,出汗多,喝水量也相对要求会多。其实,理论推介每天喝ml的水,但很少有人会每天计量自己喝了多少毫升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排尿清澈作为标准,尿液清澈透明,说明喝水量够了,此时尿中各种离子浓度低,不容易形成结晶;如果尿液橙黄,基本就代表体内缺水,此时尿液中各种离子浓度较高,容易沉积形成结石结晶,此时应该多喝水。当然,喝水量也不要过分得多,曾经有些结石病人,我们建议他多喝水,他一天喝到ml的水,这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导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
同时,要提醒大家一点的是,不要把饮料当水,因为饮料当中含有的柠檬酸和草酸、大量糖分、磷酸盐、咖啡因和茶碱等物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肾脏过滤,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过滤时容易与钙结合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运动可以促进结石的排出,一般要做什么运动呢?
徐桂彬:运动确实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但是当中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可以通过跑步、跳绳等纵向运动,促使卡在输尿管的细小结石排出。前面也说到,结石能否排出与结石的大小、输尿管结构等有关,假如结石较大或者输尿管有梗阻的,建议就不要盲目地想通过运动来排石,很有可能膝盖过度劳损了,结石还没有排出。总而言之,尽管泌尿系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但如果不重视,没有及时就医和处理,就有可能出现肾功能丧失等严重并发症。希望大家充分重视。(完)
来源: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云南新闻广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guanjieshi.com/ssjx/66846.html